中药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国黄酒文化自信
TUhjnbcbe - 2023/3/23 21:01:00

在国家标准中*酒的定义是:以稻米、黍米、小麦等为原料进行糖化和发酵酿制而成的各类*酒的统称。世界三大古酒,*酒、葡萄酒、啤酒,唯独*酒源于中国。在*酒行业自古以来就有“南有绍兴花雕,北有即墨老酒”之说,这两大流派*酒都是中国*酒的优秀代表。*酒以其独特的养生功效而备受青睐。但是近年来,随着其他酒类的冲击以及*酒自身宣传和营销手段的滞后,造成了*酒这种本该作为国酒的酒种越发低迷,这其中自然有着各种纷繁复杂的现实制约因素,这里不再一一赘述。而本文着重从其对立面来分析为什么中国人要重新认识*酒文化,以期引起国人的重视,让*酒这一国酒发扬光大。

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原中国酒业协会*酒分会秘书长沈振昌先生曾撰文总结道:“中国人数千年的农耕文明,人们以五谷为主要蛋白来源,所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基本把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饮食结构勾勒了出来。以蔬食为主的中国人,其基本体质属“寒”性体质,这种体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这是中华大地的自然环境——水土、风物和饮食结构所确定的。中医的病理学经典名著《伤寒论》,正是我们的祖先针对中华民族的寒性体质所著。”“*酒,其性温和,有通、调、平、和之功,实在是为寒性体质的中国人而天造地设的,因此,几乎所有中国人都适合饮用*酒。”而另外,为什么我们称为“炎*子孙”,“*种人”,*河流域是我们的华夏文明的起源地等等,中国人的血液里流淌着华夏文明的基因,这些都造成了我们中国人更适宜喝中国的酒,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沈振昌

沈振昌

二、悠久的历史传承

西晋江统在《酒诰》中曾说:“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不难看出,中国*酒作为世界三大古酒之一,历史最为久远,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从谷物和剩余熟饭的自行发酵中认识了“酒”,大致说明酿酒早在夏朝(距今多年前)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人们将这些造酒的方法逐步归纳完善起来,最终使之流传于后世。

下面以即墨老酒的考古研究为例。年,在即墨北阡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左右的陶器“小酒杯”、商代提酒用的陶器“堤梁卤”和喝酒用的“爵”、周代温酒用的“舟”、汉代行酒令用的“投壶”和喝酒用的“角”,都证明从原始社会开始,即墨就酿有酒。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碳化种子、果实,农作物数量比例明显高于非农作物,成堆的碳化黍子显示农作物中黍占有绝对优势,说明当时形成了以黍为主的旱作农业种植格局。据《史记律诗》记载:“酉,八月也”。《说文》中解释“酉,酒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

另外,即墨老酒的历史沿革也比较清晰。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即墨老酒被称为醪酒,成为民间最常用的助兴饮料和祭品。春秋时,齐国君齐景公朝拜崂山仙境,谓之“仙酒”;战国时齐将田单巧设“火牛阵”大破燕*,谓之“牛酒”;此时期的即墨大夫不仅以廉洁勤*而彪炳千秋,更将即墨老酒作为当时的支柱产业、繁荣当地经济而声名远播;秦始皇东赴崂山索取长生不老药,谓之“寿酒”;盛唐时期,人们发现喝醪酒有舒筋骨、壮骨髓之功效,谓之“骷髅醪酒”;宋朝以后,酿酒压榨技术成熟,即墨醪酒酿造已成为了当地的一大行业,俗称“老干榨”;清朝道光年间,即墨醪酒产销达到极盛,不仅畅销全国各大商埠,且出口日本及南洋诸国;年,李全凯始创“同兴馆”,形成了“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随后“源兴泰”、“泉盛祥”等有名的老酒作坊增加到五百余家,沿墨水河两岸的老酒馆生意特别兴隆,并一直延续至解放前夕;年即墨县*府组建了即墨县*酒厂,为便于同其它地区生产的*酒区别,同时也取“陈年佳酿”之意,山东即墨*酒厂将自产的*酒称为“即墨老酒”。年即墨老酒获评首批“中华老字号”;年其传统酿造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此可见一斑,*酒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承袭上千年的历史文化沧桑而延续至今,实属中国人的幸事。

三、独特的药引文化

即墨老酒的药用价值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年,山东即墨*酒厂与中国中医研究院联合研制阿胶老酒项目,经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机关门诊部检测,能很好地增强免疫能力和耐寒抗疲劳能力。心血管疾病患者,适量常饮即墨老酒,可防止血压升高和血栓形成。年,经青岛市科委、卫生局组织专家对青岛医学院《即墨老酒治疗冠心病临床技术工作报告》鉴定,患者每天饮用ml即墨老酒,心脏脉博量、每分钟输出量、心脏指数及射血速率指数均显著增加,而外用阻力显著下降,胸痛明显减轻,发病次数也明显减少。同时,民间至今仍流传着众多即墨老酒与中医药祛病健身的药方。

早在年日本出版的《最新化学工业大系》中记载“中国北方*酒,即墨老酒最为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部出版的《*酒酿造》一书称“长江以北,以山东省*酒生产为最,而‘即墨老酒’尤负盛誉。”中国营养协会会长顾景范评价即墨老酒:“营养健身,*酒之最”。全国*酒专家、高级工程师徐洪顺赞誉说:“即墨老酒是我国*酒中一个古老优良的品种,经营养检测,含氨基酸之多堪称‘营养酒王’。”全国*酒专家、高级工程师陈云萍评价说:“称即墨老酒是我国传统酒类中最具特色的一种饮料酒,当之无愧”。

从繁体字“醫”字可以看出,“医源于酒”。由于酒的酿造,古人在饮酒的过程中,发现了酒能“通血脉,散湿气”,“行药势,杀百邪恶*气”,“除风下气”,“开胃下食”,“温肠胃,御风寒”,“止腰膝疼痛”等作用,用酒入药还能促进药效的发挥,故《说文》云:“医之性然得酒而使”,“酒所以治病也”。早在《神农本草经》中明确记载用酒制药材以治病。《内经·醪醴篇》:“酒,药之长;上古制而不用。顺其自然而已。”在《*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篇中说,以黍做原料的*酒“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因此用这种酒在“邪气来时,服之万全”。《汉书·食货志》说:“酒为百药之长”,这是我国古人对酒在医药上应用的高度评价。即墨老酒不仅是人们日常的助兴、养生饮品,其本身就是一味历史悠久的中药,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早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诸酒醇不同,唯米酒入药用。”当时的“米酒”也就是现在的*酒。它既可作服用中药的药引子,又是丸、散、膏、丹等中成药的重要辅助材料。《本草纲目》中详载了69种药酒可治疾病,这69种药酒均以*酒制成,像开胃健脾,顺气消食的“神仙药丸酒”;温补肾阳,健脾利湿的“仙灵牌肉桂酒”,治风湿性关节痛,四肢麻木,筋痹的“五加皮酒”;主治反胄的“松节酒”等。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杂症篇方剂中,用*酒做药引的约占1/3。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酒有“行药势,杀百邪*气,通血脉、温肠胃……养脾气”等作用。饮用温和的*酒还可以开胃,因为*酒内的酒精、有机酸、维生素等物质,都具有开胃的功能。

药引是引药归经的俗称,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进行针对性。它们不仅与汤剂配合,更广泛地和成药相配合在一起应用。另外,“药引子”还有增强疗效、解*、矫味、保护胃肠道等作用。在一张处方中,需不需要药引子,由医生根据病情而定,一般不需要病家自己去配制。

*酒不仅能将药物的有效成分溶解出来,易于人体吸收,还能借以引导药效到达需要的部位。在唐代,我国第—部药典《新修本草》规定了米酒入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说:“诸酒醇醨不同,惟米酒入药用”。米酒即是*酒,它具有通血脉,温肠胃,润皮肤、养牌气、扶肝,除风下气等作用。由此可知,历来人们用*酒作酒基制成养生和医用治病的酒,而且说明*酒与中药药剂有一种天然的糅合因子或亲和性。白酒虽对中药溶解效果较好,但饮用时刺激较大,不善饮酒者易出现腹泻、瘙痒等现象。啤酒则酒精度太低,不利于中药有效成分的溶出。而*酒酒精度适中,是最为理想的药引子。

*酒的药补方法很多,如浸黑枣、胡桃仁,不仅补血活血,且能健脾健胃,是老少皆宜的冬令补品。用*酒浸泡龙眼肉、荔枝干肉,对心血不足,失眠有很好的疗效。用*酒冲鸡蛋是一种实惠的大众食补吃法。用*酒浸鲫鱼,清汤炖服,哺乳妇女的乳汁即能明显增加。产后恶露未净,用红糖、*酒温服,不但补血,且能去恶血。阿胶用*酒调蒸服用,专治妇女畏寒、贫血的症状等。

综合以上三点,*酒是最适宜中国人饮用的酒种,当之无愧。当前,我们应该大力培植和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其中的*酒文化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部分,作为炎*子孙,饮用*酒,健康国人的同时,共同来弘扬国粹,我们义不容辞。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黄酒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