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中药的名字大多有很深的寓意,人们从字面上就能对其性味功用特点猜得大差不离。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个结论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某些中药名似乎就像古人所“挖的坑”,让我们误入歧途,马兜铃就是其中之一。
从字面意义上看,这味中药似乎属于动物类,让人认为它或许和“马”能扯上点关系;而从“铃”字上看,似乎又有点金属类的味道。
那么,马兜铃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熟悉一下。
首先,马兜铃属于一味植物类中药,属于马兜铃科植物,入药者是马兜铃的果实。
既然是植物,马兜铃不但和马这个动物没有半毛钱关系,也和金属扯不上。其名字中的“铃”字,主要就是从其外形像铃铛而取义。
历代本草家认为,马兜铃性味苦、微辛而寒,能入肺与大肠二经,主要就是能清肺止咳、降气平喘。
按照《本草经疏》的描述,认为马兜铃能“入肺除热,而使气下降”。
古代中医认为,咳喘的问题主要是气机的异常,也可以说是一种“气病”,其调治原则当降气顺逆,有热清热、有寒散寒,气降热除,而咳喘自平,而马兜铃适合的是肺热所致的痰结喘促。
此外,一些血热引起的血痔痿疮之证,古代中医多辨证病位在大肠,而大肠与肺为表里,清脏热而能消腑热,所以,马兜铃同样也可以用于这个方面。
总而言之,历代医家对于马兜铃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与肺经相关上,如咳喘咯痰,由于其性寒,也就适合肺热之证。其次也可以用于大肠有热,但这更多是一种“围魏救赵”的做法。
所以,归纳起来,历代医家对马兜铃的运用还是相对比较简单的,需要抓住的主证就是肺热咳嗽、痰壅喘促,以及部分肺虚久咳、痰中带血的劳嗽。这是由于马兜铃有泄热降气之功,在历代医家手里就成了清肺止咳的要药。
当面对肺热咳嗽、痰壅气促时,马兜铃可以与枇杷叶、前胡等配伍;
如果是肺虚久咳之证,马兜铃可以与沙参、麦冬、紫菀等配伍;
如果是治痰中带血,马兜铃还可以和阿胶、白芨等配伍。
最后,一些肠热痔血之症,马兜铃也有一定的使用记录。
从使用的方法来说,马兜铃大致有两种常用之法:
一是直接晒干后生用,清热止咳更著;
二是用蜂蜜炙后使用,能增强润肺止咳之功。
最后再介绍一下和马兜铃有点相关的知识:
1、青木香:青木香是一味疏肝理气解郁之品,实际上,它和“木香”关系不大,反而就是马兜铃的根茎,性味苦微辛而寒,能顺气止痛,解*消食,祛风湿。
2、天仙藤:又叫青木香藤,也就是马兜铃地表的藤蔓茎叶。其性味苦温,能活血通络、化湿消肿,常用于风湿痹痛,以及妊娠水肿。
需要注意的是,马兜铃味道很苦,生用时宜小量,如果素体脾胃虚弱者,容易导致恶心呕吐,所以蜜炙马兜铃更常用一些,因为缓和了它的苦泄之性。
和马兜铃有关的方剂不多,最有名的当属《普济方》里的马兜铃汤,其组成为:马兜铃、桑白皮、甘草、葶苈子、半夏、生姜,适合肺热咳嗽,气急喘闷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