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中药与西药的区别,甚至争论中药要不要取消。今天我就简要结束一下中药与西药的区别:中药讲究强身健体,滋补养生,主要使用方法在于调理身体机能,强化身体机能的同时起到预防疾病的功用。中药治病的主要秘密和方法在于“得病前”预防,不在于治病!比如天冷,你喝些预防感冒的中草药,可以起到强化血液循环,促进排汗,强化身体机能,起到非常明显的预防感冒的作用;又比如南方多阴雨,你喝些预防风湿的中草药,可以让身体起到明显的抵抗阴冷潮湿的作用;再比如,北方多干燥,你平时尤其是高发季节,多喝些预防上火的中草药,可以起到明显的预防口干舌燥,发炎发热的上火现象,减少上火的概率。简单总结就是说:中药注重病前和平时预防疾病,减少得病概率和病后的调理,恢复作用。西药讲究“得病后”的治疗作用!追求药到病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牙痛医牙等等!主要强调病后治疗的“即时性”,迅速止痛止痒止感染止炎症化!很多学医,研究医学的专家学者一直在比较:中药和西药在得病后的治疗效果,并根据中药不如西药得病后治疗效果明显和迅速而得出要废除中药的结论。这就好比:几个专家学者在研究吃饭和喝水那个对身体更重要一样,并因为不吃饭可以活一周甚至一月,不喝水则连三天都活不过而决定废除吃饭一样。吃饭和喝水,两个作用不一样,缺一不可,功能不同,这能比较?这有的比较?平时多喝水,喝茶,不如稍带多喝点中药更有意义。喝茶、喝水、喝可乐止渴,喝中药则预防疾病。故,中药的研究方向主要在于平时预防疾病时,喝中药的剂量问题,以及喝多后的副作用,而不是去研究怎么提高“得病后”治疗疾病的效果和即时性。先搞清楚中药的药理和医理。一个强调预防,一个强调治疗。一个治本,一个治标,治标不如治本。因为,任何病后的治标都会或多或少留下不可挽回的后遗症和副作用。预防疾病,减少得病的概率才是根本之道,但是因为平时工作、生活的不规律和季节、气候的变换不可避免会得病,因此,西药不可少!最后再说一个更要的信息:生老病死、花开花落并不是我们这个世界不可更改的必然规矩,更不是逆天而行。人衰老是因为得病后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抗体损失,不能根治的得病后对身体遗留的后遗症和副作用的累积造成的身体生态失衡,打破了身体的细胞、抗体、霉等等再生和死亡的平衡,造成了不可逆的失衡,一般在于30岁左右失衡,也就是说30岁以后开始衰老!人衰老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得病次数的累积造成身体生态平衡不可逆的失衡而非不可更改的自然规律。假如我们把人比做一个稻草人:每得一个疾病无论是牙疼、肚子疼、头疼,伤风感冒还是胃病、肺病甚至癌症相当于在人身上射一根箭或者扎一根针,那么我们计算从出生到三十岁再到死亡我们人类身上会扎多少根针,会射多少根箭。
这也是我们这个世界巫蛊术的由来和诞生!
▼了解用药常识,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