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药“海藻与甘草”“附子与半夏”运用探析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学级1班
张轶修
提要
《中药学》中“相反”被视为配伍禁忌,但医家在临床方药配伍当中常用反药治疗病证。笔者通过分析历代医家对海藻与甘草、附子与半夏这两对反药运用的经验,阐述反药非皆为配伍禁忌之理。
关键词
相反附子与半夏海藻与甘草
导读
药有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杀、相畏、相反、相恶。其中相反和相恶在《中药学》教材中,被认为是配伍禁忌,因为相反的药物配伍在一起会产生或增强*副作用,相恶的药物配伍在一起会降低或破坏药效,应避免配合使用。《神农本草经》云:“勿用相恶,相反者。”[1]耳熟能详的“十八反”、“十九畏”就是药物相反配伍的典例。随着对中医学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笔者发现“反药”并非皆为配伍禁忌,相反,若恰当使用,则可收获奇效。
海藻与甘草
01
1.1
相反相激
海藻性寒,味苦咸,归肾经,是消痰软坚散结之要药。苦能泻结,寒能涤热,咸能软坚,故可以消瘰疬瘿瘤,散癥瘕痈肿。甘草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胃经。炙甘草偏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生甘草偏清热解*,缓急止痛。《医宗必读》记载:“补脾以和中,润肺而疗痿,止泄退热,坚筋长肌,解一切*,和一切药”[1]。
从“藻戟遂芫俱战草”[2]得知,海藻、大戟、甘遂、芫花不与甘草一同使用。但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记载的海藻玉壶汤就使用了甘草与海藻这对反药来治疗瘿病中的石瘿之证。血瘀痰聚坚硬如石,即是石瘿。肝气不舒则气滞血瘀,脾失运化则痰凝湿阻,石瘿以血瘀为主,但气滞、血瘀、痰凝不能截然划分,呈综合性的病理变化。《外科正宗·瘿瘤论》指出瘿瘤主要由气痰瘀壅结而成,采用的主要治法是“行气散血”、“化痰顺气”、“活血散坚”[3]。海藻玉壶汤中,海藻、昆布相须为用,行气化水,软坚消瘿;连翘为疮家圣药,辛散通达之性可以消瘿散结;半夏、贝母化痰行滞;青皮、陈皮行气破结;川芎、当归行血调血,活血通滞;独活入肾经,搜风逐邪。瘿病病程难定,多则数年,少则数月,故病情必胶着缠绵,非一般药物可以拔其*。甘草与海藻相配,取其相反相激之意,合理地应用药物相互作用,化作拔*之力,增强消癥的效果,取得良效,正所谓“盖以坚积之病,非平和之药所能取捷,必命反夺以成其功也。”[4]
“通治瘿瘤初起。元气实者,海藻玉壶汤,六君丸”[5]指出海藻玉壶汤的适应病证需要患者的正气尚可,因临床上治疗瘿病一般以三月为一个疗程,海藻和甘草配伍之后,消癥散结的效果较强,药力较峻,对于正气虚弱的患者,恐攻伐太过,正气更衰,产生变证。
1.2
临床运用
艾儒棣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加味用以主治肉瘤、筋瘤、痰核等病的化痰消核丸[6]:生*芪40g,鸡血藤24g,白芥子15g,茯苓15g,半夏12g,陈皮10g,香附子10g,台乌药15g,山慈菇10g,淡海藻15g,淡昆布15g,甘草3g。艾老在此方中同样运用海藻与甘草的配伍,取的也是相反相激,增溃散结之功。同时,艾老也注明需注意海藻与甘草二药的用量,海藻一般用15g,甘草一般用3g,体壮者可用6g,若甘草用量再大,即有*副作用,甚之。
附子与半夏
02
2.1
相互为用
附子性辛、热,味甘,归心、肾、脾经。为大辛大热之品,尤善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附子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走而不守,温通经络,散寒止痛。半夏性温,味辛。归脾、胃、肺经。“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1],“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7],半夏一直被认为是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尤善治脏腑之痰,又能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贝蒌半蔹及攻乌”[2],可知川乌,草乌,附子不与贝母,瓜蒌,天花粉,半夏,白蔹,白及同用。笔者在学习《金匮要略》时,却发现附子粳米汤中附子与半夏同用。《金匮要略》云:“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附子一枚(炮),半夏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粳米半升。”[7]不难看出,本条是论腹中寒饮上逆,胸腹疼痛的证治。中焦虚寒,脾失运化,则水饮内停;脾阳虚衰,寒气内生,脾胃升降气机失调,则胃气上逆,表现为胸胁逆满,呕吐。粳米、大枣、甘草入中焦,三味药均属甘性而不滋腻,对于寒饮作痛之证可以缓急止痛,补益脾胃,还能缓和附子与半夏配伍产生的*副作用,即“甘能补能和能缓”之意。附子与半夏配伍使用,既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又能燥湿化饮,降逆止呕,以攻补兼施,驱邪扶正。观仲景之方,附子半夏同用不多,故两药相配显然非寻常之法。而“雷鸣切痛”可知本证患者病情较重,反应剧烈,故在此取两药之长,增强散寒化饮之功。
2.2
医籍记载与现代研究
金元以前的文献并没有明确指出附子与半夏相反,而附子与半夏相反的本草著作最早是在金元时期张元素《珍珠囊》记载:“川乌头,辛,纯阳,去寒湿风痹、血痹,行经。与半夏、瓜萎相反,与附子同[8]。《本经逢源》云:“附子,辛,热,大*。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9],张锡纯亦曰:“附子、乌头、天雄,皆反半夏”[10]。在历史上各个医家观点不一,根据临床统计结果得知,近年来附子与半夏配伍的临床应用广范,主要应用于咳喘、胸痹、胃炎胃痛、慢性肾功能衰竭、腹泻、呕吐、痹证、眩晕、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11]。为了降低药物*性,提高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往往通过炮制的方法实现,内服药中生附子与生半夏配伍很少见,而且煎服法要求附片至少先煎30分钟,至不麻口为宜。
小结
03
笔者认为反药的运用,不外乎遵循两个原则:其一是利用相反之药产生的*性,取其相反相激之意,来达到一般药物所不及的拔*之功;其二是在降低*性的前提下,根据病证所需,医家各取所长,取反药相互为用之意,以应对病情较重的病证。纵观上述医家对于反药的运用,皆是基于准确的辨证和对于药物精当把握。故临床用药不可局限,巧妙运用,则可收获奇效。即仲景所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参考文献
1李中梓.医宗必读[M].郭霞珍等整理.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钟赣生.中药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李时珍.本草纲目[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5陈实功.外科正宗[M].胡晓峰整理.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6陈潮祖.中医治法与方剂[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7张机.金匮要略[M].何仁,何岩萍整理.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8张元素.珍珠囊[M].北京:学苑出版社,.
9张璐.本经逢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0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1李筠.附子、半夏同方应用规律文献研究[J].中医杂志,,56(22)
关
注
我
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