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药配方颗粒成劣质药材的好出路
TUhjnbcbe - 2020/12/21 17:39:00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http://m.39.net/pf/a_4487544.html

E药汇ID:EYH

通读看过了《中药配方颗粒:凭什么流行?》这篇文章,观点不敢恭维

漫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先说作者强调的核心价值—方便和可控。

1、二者关系如何?

如果只方便不可控行不行?当然不行!不可控,药品还有什么临床价值,方便也就失去了存在意义。如果只可控不方便行不行?当然可以!方便只是使用方面,药品却主要是用来治病,安全、有效、可控是基本要求,这才是根本。

所以可控是本质属性,方便是附带属性,只有在可控的基础上才能谈方便,而不能将二者并列或者倒置。

2、先煎后下久煎包煎的提法。

煎药机的效率优势,体现在多份相同方子的处理上,医院的协议处方。另外,不同方子通过煎药机只是实现了自动控制,不用人盯着,并不是无法打开锅体进行操作。所以先煎后下久煎不能讲究,只是因为操作人的懒惰与不守规矩,而不是煎药方式的问题。至于包煎,医院抓药,这种大多已经在出厂时就包在布袋子里了好吧?

二、再说说原料。

原文作者相当鄙视饮片质量,认为饮片质量各种问题太多,所以自己抓饮片煎药不可控。这是文章想表达配方颗粒可控的立足点。但是,为什么饮片你觉得问题太大,但用饮片制成的配方颗粒却质量可控?道理在哪里?难道配方颗粒用的饮片不是国内市场上流通的?这个悖论到底怎么解释,我弄不明白。

三、再谈谈可控。

1、目前无论是饮片、还是中成药,质量是否可控,最大的矛盾,是可控的评价手段是否能真正体现饮片的质量。饮片是一直传统鉴别为主的,所以其他理化手段要在这个基础上去做,而目前却本末倒置,传统鉴别断层,无人重视,各种设备手段上来过分强调一些不知怎么确定的指标成分。这种做法已经严重扰乱了饮片市场及饮片质量,而中医药法的相关内容,就是一种对传统的回归,说明已经在行业内开始反思。

2、在这种基础上,饮片本身的质量评价系统就不完善的情况下,配方颗粒的可控又是从何而来的呢?难道仅仅是测量指标成分符合标准,含量合格就可以了?那样的话直接用这种成分配成化学药,不是更可控?

3、再说配方颗粒的具体质量。目前配方颗粒无注册审批,甚至大部分省市都没有对应质量标准。监管也没有法规对应。这么一个灰色地带,难道会在饮片市场如此鱼珠混杂的情况下,清者自清?原料来源是作者所说的市场,是否可控?生产工艺完全自主,是否可控?质量标准主要靠企业标准,是否可控?生产过程去除的物质是否与疗效相关,也没有具体的资料证明,这又是否可控?还请作者赐教可控的在哪里!

4、在这种基本没有法规对应,生产主要靠自觉的情况下,配方颗粒的生产,必然隐藏着太多的东西。如果真正放开,监管跟不上(因为评价体系无法出台,导致法规也会很空洞),那么我预测,就会变成劣质药材的好出路,只要成为了配方颗粒,符合企业标准就行了,原料工艺疗效基本不管,那么市场竞争靠什么?靠成本和价格呗!成本价格如何控制?无非工和料。

5、单方煎煮、除杂后干燥成粉,然后混合冲服。跟饮片直接共煎,效果是否有分别。我觉得真是很容易想通的问题,你回家炒菜,把每个菜都做熟了,然后开水冲一起,看看是不是原来一起炒的菜?如果你说是,我无话可说。至于留言中,还有人说只有十几个方子共煎和分别煎有差别,我真不知道这位仁兄从哪来的数据,这种有无差别又是怎么评价的。目前的状况是,没有具体的手段和指标,可以评价这两种的具体差别,因为目前中药本身也没有一个良好、有效质量评价体系。在这个前提下,我的意见是不要轻易创新,因为盲目创新会变成笑话。说不清楚的情况下,就不要瞎动,而不是标新立异。

(栗子一,建国初期创新,曾经要打破冬天不能道路施工的瓶颈,发现沥青的确冬天无法压平,太硬了。怎么办,于是创新加水稀释后就不硬了可以压平,然后呢春天来了地面就烂了。栗子二,三氯氰胺也是之前牛奶含氮量不合格时的创新,还有专利哟。)

四、配方颗粒火爆的原因

恕我直言,配方颗粒能突然市场变大,原因根本不是方便和可控。没有多少人因为方便非要选择配方颗粒的,代煎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那么为什么火爆?可能作者不愿说实话,也可能根本不知道,那就是医保。配方颗粒能市场做大,主要是在大部分省市,纳入了医保报销目录,而高价格代表了高利润,从生产、销售、到医院,都愿意去做,因为有利润。如果不相信,作者可以去一个省,试试停了配方颗粒的医保报销,看看还有多少方便能做起市场。

综上所述,目前配方颗粒的兴起和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药配方颗粒成劣质药材的好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