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药黄芪的古今妙用
TUhjnbcbe - 2020/12/11 8:39:00
北京看白癜风那个医院最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中药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有很多中药既常见又普通,就像*芪,给人一种平淡无奇的感觉,却能创造神奇。如果深挖*芪的功效,有很多疗效是我们意想不到的。尤其是在许多慢性疾病和中老年疾病治疗预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芪50克水煎两次30分钟,用合并水煎液煮粥,治疗老年顽固性水肿,古人已经使用几千年,至今还被广泛用于食疗。*芪粥是中国传统的药粥,在宋代已经风行,苏轼上述的“*芪煮粥荐春盘”,可见苏轼是食用过*芪粥的。欧盟和匈牙利也把*芪列为增强免疫功能,预防病*性疾病的主要植物药之一。中国的*芪和欧洲的紫锥菊被推崇为抗病*的“双雄”,只有中西科技互补,才能不断创新。“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诗中的“王孙”也是一味古老中药的别名。*芪称为“王孙”,见于与王维同朝的甄权的《药性论》,转载于明朝药物学家所著的《本草纲目》,*芪,旧作“耆”,长也,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芪味甘、微温,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生肌的作用。*芪有广泛的应用,受到不少名人喜好。《旧唐书·方技传》记载:唐朝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众医束手无策,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而精通医药的许胤宗不但不着急,反而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以后经过一段时间调理,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柳太后猝患中风,是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的结果。而*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李杲说:*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而健体,又能散风行滞而调气血,恰中病理。再加上热蒸气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芪性甘温,归肺经,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之功能。经常用*芪配伍灵芝煎汤或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芪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品,民间流传着“常喝*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芪配伍琼珍灵芝煎汤或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芪来固表,常服*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

*芪--升者平之,对血压的双向调节作用

中医理论一贯认为*芪是升阳之药,但很多中药却往往有“双向调节作用”,而*芪既能升提、又能降压。现代研究表明,*芪轻用则升压,重用则降压。治疗低血压症时,可以用补中益气汤,汤中*芪的用量不超过15克。治疗气虚痰浊型高血压,*芪用量要达到30克以上。当然,方剂补中益气汤中除了*芪之外还有柴胡与升麻,可使升提之力倍增。在重用*芪降血压时亦可加潜阳镇坠之品,效果更好,但不加镇坠药亦有降压的作用。例如一中风患者,偏瘫失语而血压偏高,辨证为阳虚血瘀之证,处方以补阳还五汤,*芪用四两,照方服药后血压不升反降。虽说*芪重用可以降压,有证有据,但*芪仍然是益气升阳之药,这一点必须加以注意。如果辨证为肝阳上亢或有内热之高血压想用四两*芪以降压,则犯了“实实之诫”了,必须慎之。虽然,现代药理学研究尚未能为我们解答*芪对血压双向调节作用的机理,但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有效性仍为中医治疗之精华。

*芪--表虚固之,对自汗和盗汗的治疗

*芪能补三焦之外,又能实卫气。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者也,“实卫”就是“固表”。防风能制*芪,*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其后《丹溪心法》有自汗之名方“玉屏风散”之创立。此方不但治自汗,有些盗汗之属气虚者亦适用。《丹溪心法》原防风与*芪一两,白术二两,每服药散三钱加姜三片,水煎服。这是根据方歌“发在芪防收在术”之意也。有一例自汗盗汗之患儿,治以玉屏风散,稍见效,后因药房缺白术,有一医建议用苍术代白术,服后盗汗淋漓。不知苍术功能燥湿发汗,凡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服。玉屏风散治自汗盗汗若兼阴虚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或加浮小麦、糯稻根各30克,若汗出特多者则加麻*根10克。至于纯阴虚之盗汗,可以使用当归六*汤。例如一烧伤病人,每晚盗汗严重,仅用当归六*一剂而汗止。本方*芪之分量为其它药量之一倍,此阴阳互根之义也。玉屏风散,每用10—12克,水煎服,每天一剂,服半月至一月,以治疗容易感冒之患者,以取代注射丙种球蛋白,具有相当好的效果。用玉屏风散预防感冒,是名医蒲辅周的经验。蒲氏认为此散用三至五钱即可,用量过重有胸闷不适之弊云。用此散预防感冒的机理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芪—升阳举陷,对脏器下垂等诸症的治疗

关于*芪的升提作用,上面提到对高血压之属于气虚痰浊者,重用可降;但对于脏器下垂者,有宜重用*芪以升之,血压之升降于脏器之升提不同。重用*芪以升陷,其适应证为脏器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肾下垂等)、重症肌无力、肌肉痿软、呼吸困难、眩晕等属气虚下陷者。以上诸症皆因气虚下陷,升举无力,致使脏器提升不起而下垂;或清阳不升,诸阳不能汇于巅顶而眩晕;或宗气不充而难司呼吸出现呼吸困难;或肺气难支,吐故纳新受阻,朝百脉之职难司,四末失养而肌肉痿软无力。对于胃黏膜下垂者,可用四君子汤加*芪30克,再配枳壳3克以反佐,一升一降,升多降少。所以要用枳壳反佐,因胃属腑主受纳,胃气以降为顺,虽然黏膜下垂需升,但胃气需降,故重用*芪补气升提以治黏膜下垂,而反佐枳壳以顺应胃气以下降,以促进胃黏膜之复原。对于治脱肛患者,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载方用*芪克,防风9克。此方实出王清任治脱肛之“*芪防风汤”。王氏方:*芪四两,防风一钱。防风能制*芪,*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防风之分量不宜多用。此法治脱肛的确有效。对于子宫脱垂患者,治以补中益气汤加首乌。加首乌之意,一者在于引经,二者因胞宫冲任所系,全赖阴血所养,气得血养,血得气行,气血充和,冲任得调,所系之胞宫则能复其原位。若能配合针灸,加强冲任之调理,则取效更捷。对于重症肌无力患者,治以强肌健力饮,亦重用*芪为主药。重症肌无力证候较复杂,除眼睑下垂外,可有复视,吞咽困难,构音不清,四肢无力,重者呼吸困难,大气下陷,危及生命。该病的最大特点是肌肉无力,因脾主肌肉,故此是脾胃气虚之证,并由虚至损,且与五脏相关。治疗上紧抓脾胃虚损这一病理中心环节,重用*芪以补气升陷,同时针对兼夹之证调理五脏,重补脾胃,以运四旁,促病痊愈。

*芪--攻可补之,补气行气以下死胎

*芪之升补,尤善治流产崩带。但重用*芪可下死胎。死胎之于母体,已转变为致病之物—“邪”,病属实证。自宋代以来,妇科方书,下死胎习用平胃散加朴硝。平胃散是健运胃肠湿滞的主方,苍术猛悍为健运主药,厚朴、陈皮加强行气燥湿之力,加朴硝以润下。前人认为,“胃气行则死胎自行,更投朴硝则无不下矣。”明代以后,《景岳全书》提倡用脱花煎催生与下死胎,此方以行血为主,兼用车前、牛膝以利下。平胃散着眼于气滞,脱花煎着眼于血瘀。如一气阴两虚之胎死腹中之患者,初用平胃散加芒硝,并配合针灸,后用脱花煎,皆因药证不符而未效,再经仔细辨证,借用王清任治产难之加味开骨散,重用*芪克,外加针灸,1剂而死胎产下。开骨散是以宋代龟甲汤加川芎而成,明代又名加味芎归汤,此方重用当归、川芎以行血,龟板潜降,血余炭引经而止血,本方不用攻下药和破血药,故明代以后多用以治难产。清代王清任认为,本方治产难有效有不效,缘于只着重于养血活血忽视补气行气,故主张在开骨散的基础上,重用*芪以补气行气,使本方更臻完善。如一患者妊娠八月,胎动消失七天,诊其舌淡嫩,剥苔,脉大而数,重按无力,更兼问诊知其妊娠反应较甚,呕吐剧烈,食纳艰难,致使伤津耗气,病虽实而母体虚,本不任攻下,故用平胃散加味和脱花煎无效。傅青主指出:“既知儿死腹中,不能用药以降之,危道也;若用霸道以泻之,亦危道也。盖生产至六七日,其母之气必甚困乏,乌能胜霸道之治,如用霸道以强逐其死子,恐死子下而母亦立亡矣。必须仍补其母,使母之气血旺,而死子自下也。”实践证明,傅氏这一论点是正确的,为下死胎另辟路径。傅氏主张用疗儿散治之,这与加味开骨散取效,可算异曲同工。此例说明重用*芪可下死胎,这是寓攻于补之法也。

*芪-外科疮疡,治疗因正气不足而引起的疮疡

*芪在外科疮疡方面,也是一味重要药物。一患者腋下肿瘤摘除之后,伤口久不愈合,不断渗液,一天不知要换多少纱布。用补益气血之剂重用*芪30克药后渗液减少,不半月而伤口愈合,此*芪内托之功也。疖疮不是大病而相当棘手,每每此伏彼起,反复不已。一患儿自两岁开始,每至夏季,疖疮发作,用抗菌素时稍好,稍好又发,如是反复,交秋之后乃愈。三岁时夏季又发,至秋而愈。四岁,时正六月,满头疖疮,人虽不瘦而面*唇淡,舌胖嫩苔白,脉细。此正气虚不能抗拒病邪所致,拟扶正却邪标本同治,处方:*芪、皂角刺、青天葵、野菊花、浙贝母、银花、蒲公英各9克、陈皮、白术、甘草各6克,四剂。再诊,新起之疖疮已少,即用前法:*芪、白术、茅根花各9克,皂角刺6克,云茯苓、绿豆、炙甘草12克,四剂。疖疮乃不再起。患儿之父为*医,翌年一月求治断根,为处预防方:*芪9克,防风、甘草、浙贝母各6克,陈皮3克,白术、蒲公英各12克。嘱其于四月开始,每周二剂,此后疮未再发。

*芪--瘫者行之,治疗因气虚血瘀导致的偏瘫

对于偏瘫、截瘫等属于气虚有痹者,补阳还五汤是一张特别著名的效方。它出自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张锡纯虽然批评了王氏对于治疗半身不遂过于强调阳气不足之说,认为痿证有虚也有实,补阳还五汤用之要得当。但张氏不能不说:“补阳还五汤其汤甚妥善也。”用此方治疗各种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属“气虚血瘀”之偏瘫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有恢复五成的,也有恢复八九成的。例如一严重截瘫之女性青年,就诊时已卧床数月,两腿消瘦,自膝下皮包骨头,需人搀扶起坐,坐亦不能持久,我乃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之,*芪初用克,最大量时用至克,服药八个多月,并经艰苦锻炼,已能扶一拐杖缓慢行进,一年后参加工作,两年后能去掉手杖跛行,后结婚生一子。使用补阳还五汤需要注意两点:一者辨证须是气虚血瘀之证。二者*芪必需重用至克,不宜少于60克方效,其他药量也可略为增加,但决不能轻重倒置。一肺结核病人,于养阴除痰药中加入*芪9克,一剂额部发热,两剂全面发热,三剂颈面均热,撤去*芪热自消失。又治一中风患者,药后头皮发痒,体温增高,误以为外感,改用辛凉解表之剂,一剂退热,再用*芪90克,又再发热,右上肢活动反而退步,乃知辨证不当。细想患者脉虽虚大,但舌苔厚腻而舌质不胖亦无齿印,此证痰瘀比较,痰湿重于血瘀,改用祛痰为主,稍加祛瘀之药,以五爪龙代*芪,证遂好转。张仲景用*芪配伍当归,气血双补的名方“当归补血汤”在匈牙利也使用了多年,收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对于使用*芪的指征,如舌见淡胖有齿印,脉虚大或寸部弱,再参察有否其他气虚之证候,便可考虑使用。至于用量之多寡,则要时时留意证候之变化,切戒墨守成规,刻舟求剑。陈博士药房良药分享

版权声明:文中内容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期待您的原创投稿,邮箱:office

drchenpatika.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药黄芪的古今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