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甘肃陇西闭环中药解码5221工程
TUhjnbcbe - 2025/8/13 9:57:00

今年8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甘肃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暨中医药在呵护人类健康中的使命论坛在陇西县举行。(图为街景宣传一角)

“工程”的困惑

在“增强‘四力’全国百家融媒聚焦定西陇西大型调研采访”的时日里,让人最不能忘记的是柯寨镇实施的“工程”。

站在丰收在即的张家湾村千亩中药材种植基地,镇长张笃打开了话匣子。“全镇人口1.2万多人口,耕地面积6.4万多亩,年人均收入元,建档立卡户户,年全部实现脱贫。”“今年标准化种植中药材3万多亩,占总种植面积的一半,品种以黄芩、黄芪、党参为主。”他指着远处片片耕地里已经收割扎捆的黄芩,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张笃以黄芩为例,给来访者算了一笔账:柯寨镇由于土地肥沃,亩产能达到斤,今年收购价每公斤8元至9元,群众收入每亩在元以上。其次,黄芩每亩能收获种子5公斤左右,种子的市场价每公斤在60元至90元。合计每亩的收益在元。除去成本:每亩60公斤的苗子,成本元;有机肥、农家肥、化肥等成本元。合计元。“收益中减去成本,药农每亩地的纯收入在元以上。群众收入可观,比种植粮食作物效益要高许多。”

向土地要效益要产出是农业结构调整的终极目标。

而让张笃困惑的是:近年来,柯寨镇找准了以中药材种植为主的农业增效增产发展方向,实施了“工程”,即全镇5成土地种植中药材,2成土地种植玉米,2成土地种植马铃薯,1成土地种植小麦、油菜、蔬菜等药农自用杂品。“全镇3万亩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趋于饱和,如果再扩大,就无法倒茬轮作。”——自然条件限制了进一步发展。

张笃说:“中药材的初级清洗、晾晒、加工等炮制工艺都有国家标准,然而药农的种植技术、初级加工设备等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尤其思想观念还处于保守,在认识上不到位。”——中药材种植粗放、附加值不高等制约提质增效。

其次,令人尴尬的是:虽然柯寨镇人均耕地5亩,药农每亩地的纯收入在元以上,但其中没有计算劳动力成本。

窥一斑见全豹。位居陇西经济发展中游的柯寨镇,面对现实的困惑如何“破局”?成为全县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记者了解到,年,陇西县中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亿元,对GDP的贡献率25.6%,对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26%,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20.8%,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主产区约40%、全县接近三分之一,成为富民强县的区域首位产业。

“一主两副”打造“闭环中药”

“每逢双日的早集交易,从早晨6点半开始至11点,品种有20多种,以甘肃产道地药材黄芪、党参、大黄、黄芩等为主。不同的药材根据市场需求,加工成不同规格——有圆片、‘指甲片’等切片。”“这是样品区。商户和采购商面对面议价后,再到家里或仓库提货交易。”9月16日下午,在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园区相关负责人马德强快人快语向来访者介绍。

记者看到,这个足球场大小的中药材样品展示区,货品摆码齐整、货物通道畅达、人流穿梭便捷。

园区中药材交易场景。(陇西县委宣传部提供)

据讲解员介绍,陇西县委县政府按照“一主两副”的布局(“一主”即巩昌中医药精深加工区,“两副”即以中医药批发市场、仓储物流为主的文峰镇分园区和以道地药材交易及初加工为主的首阳镇分园区),规划建设了占地9平方公里的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5亿元。年6月,产业园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财政部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验收。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千年药乡”、“西北药都”美誉度,从而夯实了陇西县打造“中国药都”的基础。

“我们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年8月启动运营,总投资2.6亿元,占地面积亩,主要包括公共服务中心、检测中心等,以及中药材交易商铺10栋5.96万平方米、切片交易大棚1座平方米。”“运营以来,日均交易原药吨、饮片60吨,年交易量达到20万至30万吨、年交易额约60亿元,园区有多个摊位,直接吸纳就业多人,已成为陇西乃至甘肃省与全国各大药商贸易洽谈的重要平台,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中药材原产地交易市场。”马德强一脸喜悦,他对园区的发展分外自豪。

中药材精品展示区。

按照“盘活存量、提升增量”的思路,陇西县委县政府坚持“顶层设计”“闭环发展”,新建和改造齐抓,还不断提升中药材仓储规范化、规模化水平。

大家驱车来到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现代仓储物流中心,现代化物流气息扑面而来。

这个现代仓储物流中心作为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配套项目,年投资6.9亿元建设,占地面积亩,总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沿街商业楼9栋4万平方米,智能立体云仓占地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常温库3平方米;中药饮片孵化区、质检中心等平方米。

“仓储中心有发货区、输送区、智能库等,三条包装线都是机械化操作,每条线只有2名工作人员。其中,立体化高架库仓高24米,货架、仓架高度在22米,装卸实现机械化……”工作人员的介绍并没有打消一位来访者的疑问:药材实现了原产地可追溯吗?

“看到了。箱子里是黄芪,产地是甘肃省刘家峡镇。”“这儿还有第三方质监报告。”不到二十秒,这名来访者读着手机里显示的货物信息,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现代化仓储物流吸引媒体记者。

首阳镇人大常委会主席闫力,是地方干部,工作经验丰富,他对仓储中心的发展了如指掌:“这里有三个智能仓库,对不同药材特性实施温度控制。年仓储能力达到静态为5万吨,动态为30万吨。由于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迅猛,仓储周转快,两个月循环一次。去年交易额达到10亿元。”

闫力一边带大家参观,一边说:首阳镇农业人口4.8万人,而流动人口就达1万人,6个月以上的中药材收购常驻客商达到三四千人。此外,中药材收购加工旺季,每天的用工量要达到1万人。首阳镇常住户1万户,90%的人家在中药材行业“吃饭”。其中,70%的人家从事中药材贩运,30%的人家做中药材加工。目前,中药材的清洗、过筛、包装、装车、切片……已形成产业链。同时,由于首阳镇中药材市场和现代仓储物流中心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周边乡镇的劳务输出。“药农种药之余,在药材行业的打工收入成为增收的主渠道。”

“目前,青海、新疆等西北五省的道地药材都可以在我们镇交易、集散。”“以前,原药在田间地头直接收购装车,附加值不高,公司在收购中还要‘掐头去尾’选精料,药农‘吃亏’。现在,在园区按照客户需求可以直接加工好,客户和药农实现了‘双赢’……”闫力细述着当地中药材发展的艰难历程。

让人感到振奋的是,近年来,陇西县委县政府依托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开展了精准招商,先后引进入驻国药集团、广药集团、天津天士力等知名中医药加工企业27家,正在推进实施琛蓝中药材国际化产业基地、广药白云山中药科技产业园、甘肃陇药标准化生态产业园等一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谋划了中国甘肃(陇西)中医药信息物流港、中药材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项目。年园区实现产值23亿元,上缴税金1.3亿元。

中药材产业园成为西北最大集散地。

统计显示,在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的聚集辐射带动下,全县较大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达到5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0家,通过新版GMP认证企业27家,成药制造企业3家,引进国药准字号产品63个,研发健字号、食字号保健产品26个,个体加工户户,年加工转化各类中药材30万吨,销售额近百亿元,基本实现了由初级切片向饮片炮制、有效成份提取、成药制造、配方颗粒、保健品开发等精深加工全产业链的拓展延伸。

秋日,陇西高原一派丰收景,处处传来欢笑声——一个充满活力、定力和魅力的新陇西已展现的世人面前……(记者申维祖)

1
查看完整版本: 甘肃陇西闭环中药解码5221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