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为了大地丰收,甘愿汗水洒沃土
TUhjnbcbe - 2025/1/6 0:19:00
白癜风医院哪家最权威 https://m.39.net/disease/a_r9txo5y.html

——记安康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农技推广研究员曾广莹

曾广莹,镇坪县农科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农技推广研究员职称。他长期致力秦巴山区玉米育种及推广工作,推动了山区粮食安全、品种更新、种植技术进步和山区循环经济发展,先后被授予安康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安康市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他是一名扎根于基层的农业科研工作者,30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像一头老黄牛,始终行走于田间地头,奋战在农业科研第一线,兢兢业业从事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研究和推广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山区农业的情怀和梦想,为了大地丰收,甘愿用汗水热洒沃土,为秦巴山区的“三农”高质量展贡献青春和力量。

一片初心植“沃土”

镇坪县,地处大巴山北麓,山大沟深,玉米一直是农民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外引杂交品种受地域、气候等条件限制和本地无优良品种的影响,全县玉米平均亩产不足公斤,农民温饱问题得不到保障。如何解决玉米增产问题,县政府把这一难题交给了镇坪县农业科研人员。

年从农技推广干起的他,深知农业科研对山区农业的重要性,年他调至农科所,年从前辈手里接过玉米杂交育种的大旗,成为该科研课题的主持人,培育出适宜秦巴山区及西南山区的新一代玉米杂交新品种,成了他的目标与使命。

他虚心学习外地经验、向书本学习,向老同志请教,吸取他人之长,丰富自己知识技能。他跑南繁蹲基地,这一蹲就是30年,始终以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扎身于基层农业科研。平日里,他奔波往返于全县各地,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遇上授粉、套袋的时节,他常常要在田间连续工作十个小时以上,中暑、晒伤成了家常便饭;农作物成熟期,白天去田里把果实收回来,晚上再连夜将果实粒脱、分类,准备下一步的科研组配方案,前前后后几周的时间,疲惫不堪咬牙前行……

玉米育种是他坚定的选择与追求,他拒绝了、年两次转岗机会,有人不理解,说他为啥放着好好的办公室不待,怎偏偏选择业务去蹲田头做“泥巴人”。“我清楚山区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山区粮食的丰收,优良种子的贡献最大,培育出高产稳产的好品种,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期盼,作为一名基层科研人员没理由回避这项艰巨的工作。我育出更好的玉米品种,助推农村产业发展!”曾广莹笑着说道。

他总把素不相识的农民当朋友当亲人,常挂在心,耐心指导,不厌其烦。年以来,他主持开展农作物新技术新品种试验62项、新技术新品种展示示范28项、协助陕西华盛种业在陕渝川鄂湘累计推广“镇玉”玉米新品种多万亩。

扎根他乡挖“宝玉”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玉米育种是一个艰苦的细致活,做组配、筛选、试验牵扯的环节非常多,一亩地播下去的都有0多个组合,一个自交系或一个组合编号弄错,就会报废一年的心血。培育一个优良品种需要多年的试验、观察和记载,这个过程既枯燥又漫长,试验顺利也要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审定推广。为了缩短育种周期年,他每年10月底还要前往海南陵水县开展为期5个月的玉米冬季南繁育种工作。白天在成片的试验田中和烈日、蚊虫及蛇打交道,晚上寄住在农民家里,没有空调和电扇,忍着湿热和蚊虫叮咬,靠涂抹风油精坚持整理数据资料、撰写科研报告。超过百万字项目、论文、试验报告和很多中省级专业杂志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和科研成果,很多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完成的。

南繁基地租种的土地多时有10几亩,少时也有5、6亩。试验田里的所有工作都只能由他一个人完成。遇上授粉、套袋的时节,经常要在田地里连续工作十个小时以上,饿了他就吃些饼干,渴了就喝点矿泉水,直到把套袋授粉的事情忙完。

海南省陵水是黎族自治县,多说黎语,语言不通是他在海南生活上最大的困难。尤其是每到春节时,阖家团圆,万家欢聚的时候,他却一个人在地里孤孤单单的套袋、授粉、做组合,让他倍加孤独、酸楚和想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连续十余年,过着候鸟般的生活,没有和家人过一个春节。30年来,他从一个学农爱农的热血青年,到现在人过半百、白发两鬓的一线科研专家,收获了四号黄、自交系、“D”、五号黄、镇玉、镇玉、瑞玉、镇玉、镇玉等多个玉米新品种的审定与大面积推广,填补了中高山没有合适的玉米品种空白,得到了省市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为秦巴地区粮食安全和玉米品种繁育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情系科研结“硕果”

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耕耘,凭着一腔赤诚忠心,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对山区农业的情怀和梦想。

三十年来,多达百万字的笔记,见证了他奋斗的足迹和坚强的毅力。他主持和参与的项目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级科技成果奖7项,选育审定玉米新品种6个。撰写论文22篇,其中发表在国家级刊物的6篇,省级刊物的4篇。他参与的玉米新品种“四号黄”选育与推广成果,年2月获安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年2月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的《玉米新品种“镇玉”选育与推广》课题,年获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年12月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年度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表彰。

他主持选育玉米新品种“镇玉”“瑞玉”年通过陕西省审定,“镇玉”、“镇玉”分别于年3月和年2月通过陕西省审定,参与选育的“四号黄”“五号黄”“镇玉”分别于年、年、年通过陕西省审定。参与完成了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优质玉米“安玉系列”新品种产业开发与成果转化项目。撰写申报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可研报告》,年获省发改委批准立项,年完成全部项目内容。撰写申报的《镇坪县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年获农业部批准立项,年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30年寒来暑往,他以一名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赤热情怀和踏实作风,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一名优秀科研人员深深的为农为民情怀。

“今后将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忘初心,真抓实干,做一个朴实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继续将‘农业科技之种’撒向秦巴山区的每一寸土地,献身农业科技,服务广大农民!”曾广莹表示。

作者:孙锋记者曹兴君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了大地丰收,甘愿汗水洒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