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说一说宋朝的饮子
TUhjnbcbe - 2023/5/23 22:13:00

前文聊药引子时提到,药引子出现是因为宋代拿饮子煎药或服药为风俗,逐渐形成的。

在反应宋代生活的新剧《梦华录》中,赵盼儿制作的紫苏饮子让许多人惊艳,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甚至掀起了一波紫苏饮子热。那么宋代真是这样吗?在宋代,紫苏饮子以其气味芳香,颜色好看,且能开胃散寒,确实是非常流行的饮品,连大宋官家宋仁宗都赞其为饮子里最佳。那么什么是饮子呢?

一般来说宋代的饮子,就是用一些芳香、口感较好的药材,熬煮成汤,又称“熟水”。在清明上河图里的东京大街上,仔细看就有售卖“香饮子”的摊贩。饮子种类较多,比较流行的几款饮子中,有“紫苏饮子”“沉香饮子”“麦冬饮子”“豆蔻饮子”等。苏东坡就亲自熬过“麦冬饮子”,还为此写诗。才女李清照则常年以“豆蔻饮子”代茶。除此之外还有“竹叶饮”“桂花饮”“薄荷饮”“香薷饮”“二陈饮”等,这些种类繁多的饮子,就是宋代除了茶和酒外,最流行的饮料。

右下角有宋代的饮子摊

饮子的一词出现是在唐代,在杜甫《寄韦有夏郎中》诗中,有“省郎忧病士,书信有柴胡。饮子频通汗,怀君想报珠”之语,而唐代的《外台秘要》和《千金方》中,分别记载有治疗痰饮证的茯苓饮,有治疗口疮口臭的甘露饮等。但与宋朝街市上售卖的饮子不同,以上的饮子,并不是一种饮料,只是汤药的别名。在后世的许多中药方剂里,也有许多以饮子命名的方剂,如地*饮子,当归饮子等,都是治病的汤剂。那么这是怎么演变的呢?

在五代笔记小说《玉堂闲话》田令孜一篇中,记载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曾经在长安城中的西市里,有一家卖饮子的小店。店主“用寻常之药,不过数味,亦不闲方脉”,大锅熬煮成汤进行售卖。显然店主不是传统的医生,但店家的名气却很大,生意也很好。买者需要排成长队,甚至交了钱在门口等,一直等五七日才能拿到饮子。后来田令孜生了病,召遍医工无效,听说这个饮子很神奇,就也想试试。结果派的仆人买了饮子,回来的路上因为马失前蹄,装饮子的罐子被打破了。仆人想重新买太麻烦,又怕田令孜责罚,这时就灵机一动,跑到旁边的染坊里,灌了一罐染料带回去。因为过去染布的染料也都是一些植物,其实许多就是草药,比如染*颜色用*柏、栀子,染青色就用板蓝根的叶子,染红色就用茜草。因此这一罐染料带回去,田令孜也没有起疑,就这么喝了。结果田令孜喝了后,疾病竟然神奇的好了。仆人自然不敢说实话,田令孜一高兴就厚赏了这个卖饮子的人,从此这个卖饮子的店主名气也就更大了,后来这故事流传下来,这故事里的店主被称为“福医”。

喝的想必是这种

从故事里看,至少在五代和晚唐时候,饮子就从汤药的同义词,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具有治疗作用的饮品。与医生根据不同的病人凭脉辨证,针对性用药不同,做这种饮子,不要求知医懂医,用的也都是寻常之药。

到了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有了更为细致风雅的追求。一个是喝茶方式有了改进,另一个就是饮子逐渐从治疗领域退出,蜕变成了纯粹的日常功能性饮料。自然所用药材也从之前更多治疗作用的,演化为了以气味芳香,口感甘甜为主了。

这种演变又和中医里的“药食同源”有关。在传说中,教民众播种五谷的和尝百草试验药性的是同一个人,相传最早的方剂学《汤液经》就是由商代的一个厨师。这《汤液经》经张仲景论广后,成为了现在的《伤寒杂病论》。从此《伤寒杂病论》就成为了方书之祖,仲景也被成为“医圣”。

能当宰相的厨师才是好医生。

在中药材里有许多的既是中药,有一定药材的作用和偏性,又是日用的食材,这类被称之为药食两用。这类药食两用之品的特点是无*,口感、气味也好。如制作饮子的紫苏、麦冬、竹叶、桂花、豆蔻之类,均属气味芳香,味淡或略甘。

长时间服用,如果得法,也有一定调整体质,治疗保健的功效。李清照就因为常年体弱,常年以“豆蔻饮”代茶,因为豆蔻有温中化湿理气开胃的作用。在东坡先生的《睡起闻米元章冒热到东园送麦门冬饮子》诗中:一枕清风直万钱,无人肯买北窗眠。开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就是听闻老友冒热赶来,苏东坡就是以亲自下厨,熬出清心、解暑、生津的麦冬饮子的。

在当下这个压力大,疫情流行的时候,每天一杯暖暖的,口感舒适,气味芬芳的,适合自身体质的饮子,对于健康调理,预防疾病,还是作为一种生活的情趣,未尝不是一种可以仿效的做法。

一杯豆蔻水,开胃化湿醒脾
1
查看完整版本: 说一说宋朝的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