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凉山,风和日暖,时光未央,附子花开。这几天,在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乐安乡火灯村,大片的中药材附子花盛开,染成了一片紫色的花海,小村迎来丰收的季节。
↑火灯村附子花盛开。
9月20日,好医生药业集团又一次来到火灯村,开始进行一年一度的附子收购,村民排队领取现金。35岁的马查尼尔拿着卖附子的元,脸上笑开了花。这个曾经穷怕了的贫困户,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榜样。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凉山,是四川乃至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在国家精准扶贫*策推动下,小小的附子,撑起了火灯村村民脱贫致富的梦想。
从土坯房到砖瓦房,从贫困户到增收户,火灯村摇身变成了脱贫奔小康的“样板村”。这一成功经验,被复制推广到凉山的41个乡镇个村,中药材种植助推精准脱贫,带动1.4万户农民脱贫。
号召村民种附子曾遭反对
大部分村民都不愿意种
从布拖县城出发,道路渐渐变窄。车子一路颠簸,公路向一座座高山延伸。驱车一个多小时后,火灯村映入眼帘。大片紫色的附子花次第盛开,湛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恍如大山中的世外桃源。
站在半人多高的附子地里,35岁的马查尼尔撸起袖子,迅速挖起一株附子,他一看便喜笑颜开,“你看,今年的附子个头较大,又是一个丰收年。”从曾经一贫如洗到如今远近闻名的致富楷模,从最开始排斥种附子到现在的附子种植大户,他的事迹成为很多乡亲学习的榜样。
↑看着附子丰收,马查尼尔露出笑容。
马查尼尔一家曾是火灯村非常典型的贫困户。家里有7口人,耕地虽然有面积11亩,但以前靠种植土豆、荞子、燕麦等粮食作物为生,每亩产值只有-元,几乎没有其他经济收入,多年来一直挣扎在贫困线上。“以前真的是穷怕了。”
早年间,马查尼尔一家老小都住在陈旧的土坯房里。一家子和猪住在一个屋檐下,卫生条件很差。“家里人口多,大多数时候都是烧几个洋芋充饥。”马查尼尔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自己从小到大从来就没敢想能有一件新衣服穿。他们兄弟姐妹4人,衣服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直到穿烂为止。有时实在没办法,母亲就在山上收集一些草藤,编织成衣服。
转机发生在年下半年。好医生药业集团积极参加“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确定布拖县乐安乡火灯村为公司精准扶贫重点帮扶村。当好医生团队第一次来到火灯村号召村民种中药材附子时,马查尼尔是村里最先反对的人之一,他说:“祖祖辈辈都是种洋芋、荞子、燕麦,突然种药材,我们没有那种技术,也怕未知的风险。万一卖不了,洋芋还能自己吃,附子自己又吃不了。”很多人同意马查尼尔的观点,大部分村民都不愿意种。
“村里人因为祖祖辈辈生活在山上,加之大多数人都很传统,造成一些人不敢往前走一步。”火灯村村支部书记马查阿俄还记得,即使好医生集团承诺愿意教授村民技术并可以签订保底价收购合同,也消除不了村民的担心。
“马查尼尔当初不愿意种,那就由我们先帮他种,让他看看种附子是不是真的能增收。”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起初,他们帮马查尼尔种了几分地,一年下来就卖了几千块钱,而且不用出村就能在收购时拿到现金。尝到甜头的马查尼尔开始认真学习种植技术,附子种植面积由几分地逐步扩大至几亩地,从贫困户变成了富裕户。
↑耿福能(左)查看马查尼尔地里的附子品质。
他从贫困户变成致富榜样
附子撑起全村脱贫致富梦
作为从大凉山走出来的企业家,耿福能说:“我亲眼看到人畜共居在这里成为普遍现象;孩子们没钱买鞋,光脚在雪地里奔跑;村民每天只能拿烧土豆果腹……凉山什么时候能摆脱这种贫困?当时,我胸中就涌出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能力所能及地带动他们共同致富。”耿福能认为,物质扶贫并不具有长久性,一定要把“输血”变为“造血”,才能彻底改变凉山贫穷落后的面貌。
耿福能想到了小时候去山里采中药的经历。正是因为远离都市,让这里拥有良好的气候、土壤和自然环境条件。这些条件对中药材种植来说是得天独厚的优势。相比村民祖祖辈辈种植的洋芋和燕麦,中药的经济价值高很多。耿福能想:“我们把技术传给村民,他们就能够通过种植中药材脱贫致富。高质量的药材也可以给我们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中药材原料,让我们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这是互补共赢的事情。”
“我们采取‘公司+支部+基地+农户’模式。公司为农户提供种子和负责技术培训,种出来的药材由公司实行保底价收购,其中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每公斤高于市场2-4元的价格收购。”耿福能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们在布拖县投资建成国内最大的附子GMP饮片生产厂,形成了从种植、加工、产品和营销的完整产业链,消除了乡亲们在药材销售、存储上的后顾之忧,也解决了当地部分人口的就业问题。
↑村民领取附子收入的现金。
↑布拖县的附子饮片生产厂。
“这几年,种附子少则收入一万多元,多则三四万元。”从反对到接受附子种植,马查尼尔现在成了村里的附子种植大户。由于他勤劳肯干,每年都可以获得不错的收入,顺利实现了脱贫。
如今,走进马查尼尔的家,多平方米的砖瓦房宽敞明亮。家里有智能电话,衣柜床铺配备齐全。他还积极开展副业,养了几十只羊,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马查尼尔的新房。
看着过去的贫困户马查尼尔变成现在的致富榜样,很多乡亲也纷纷加入到种附子的大*中。这个村一改过去靠“等”、靠“要”地懒散与被动,变得越发积极向上起来。现在,火灯村每个村民基本都逐渐掌握了种植附子的技术,亩产商品附子达到到斤。全村户人家,种附子平均下来每家有上万元收入。部分种植得多的人家,每户收入达到了三四万元,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附子产业模式在凉山推广
带动1.4万户农民走上脱贫路
“今年的附子保底价,根据级别不同,4.5-6.5元/斤。”9月20日,在火灯村收购附子现场,马查尼尔卖了第一批附子,他从耿福能手中接过元现金,他家的附子收入成了当天的“冠*”。
如今,走在火灯村村道上,错落有致的彝家新寨,与以前的破旧土坯房形成了鲜明对比,村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村民曾经居住的房屋。
↑村民现在居住的砖瓦房。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凉山,是四川乃至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凉山将全面完成最后7个贫困县摘帽、个贫困村退出、17.8万名贫困群众脱贫的艰巨任务,绝对贫困问题将在凉山得到解决。
马查尼尔的经历,不仅是他个人的发展印记,更是很多凉山农民由贫困走向脱贫奔小康的真实写照。不仅在火灯村,甚至在整个凉山,这并不是结束,而是他们脱贫致富路的开始。如今,这一附子产业模式已被复制推广到凉山州41个乡镇个村,种植附子、云木香、川续断、大*等中药材已达亩,带动凉山贫户村1.4万户6万多农民走上稳定脱贫的道路。
马查尼尔有钱了,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改变。以前他觉得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长大去放牛、放羊就可以了。现在他说,可以供娃娃读书了。自己一辈子没出过大凉山,尝尽了没有文化的苦。他要把孩子送去更好的学校读书,目前一个孩子在县城读书,一个在乡里的学校读书,他将来要送孩子们上大学,走出凉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站在附子花开的地里,马查尼尔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红星新闻记者江龙摄影报道
编辑彭疆
点击阅读专题:翻越最后一座高山——红星新闻脱贫攻坚特别报道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