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慢性咽炎的救星,并不是消炎药,不是抗 [复制链接]

1#

秋末冬初,气候多变,空气干燥,身体很直接的反映是咽喉不爽利,咳嗽、咽炎、痰液轮番来袭,咽喉面临“双重考验”:一个是支原体肺炎、流感带来的咳、喘、痰,一个是季节转换带来的燥、火、热。咽炎、肺病多起来,呼吸系统面临压力。

在咽炎里,领头的是“慢性咽炎”,咽部表现为异物感明显,吞不下、咳不出,一直有东西堵着,随着心情起伏而变化。现代医学把这个现象叫“咽神经官能症”,主要用消炎药、抗生素应对。

不过患者发现,用了消炎药,吃下抗生素,当时感觉症状减轻,但实际上药效过了,该咋样还是咋样,没有变化,还可能因精神压力大,工作任务重而“变本加厉”,频繁用药还可能出现耐药风险,于是转向中医中药来解难。

咽炎在中医里属于“喉痹”,病因有气虚致喉痹、阳虚致喉痹、痰湿致喉痹等,但如果是慢性咽炎,则称为“梅核气”。

“梅核气”是中医的形象称呼,好像是喉咙卡了一个梅核,咽不下去,吐不出来,病理检查发现没有任何异常,中医认为这是“痰气互结”、“情志波动”引起。

梅核气的诊断,症见喉间异物感强烈,胸闷不舒,心情好时缓解,心情压力大时复发,伴有心烦睡眠差,观舌苔薄白,诊脉象则脉弦。

治梅核气,中医有很多办法,现成的中药是半夏,因为是化痰良药,现成的汤剂是半夏厚朴汤,因为可疏肝气,祛痰湿。在《金匮要略》有论述:妇人咽有炙臡(音同卵),半夏厚朴汤主之。

其实,半夏擅长对付的痰症是脾胃之痰,化脾痰,降胃气,梅核气是痰气浊结在喉,这是肺气堵在喉咙要道了;半夏厚朴汤是梅核气的对症汤剂,药物对症,祛病快,但不能防止病情复发,中医有一个更好的汤剂。

取代半夏化喉咙之痰的是枇杷叶,中医称为“化痰之宝”。

枇杷叶就是枇杷果树的干燥叶,除去叶片背后的小绒毛才能入药,其味苦,性微寒,有降泄之功,归肺、胃经,可清脾胃湿热,降脾胃之气,除脾胃之痰。

枇杷叶属于化痰止咳平喘药,主治肺热引起的咳喘、痰多,胃热引起的烦渴、呕吐,尤其擅长把堵在喉咙的顽痰、怪痰、黏痰化成水液排出。不管黄痰、白痰、黏痰都能对付,所以大量止咳化痰成药,有枇杷叶参与。

枇杷叶主要有两种,生品干燥的枇杷叶可清肺、降逆止呕,蜜炙枇杷叶可润肺止咳,清肺火。

枇杷叶常见配伍有:

配桑白皮、黄芩,治肺热咳嗽

配麦冬、桑叶,治燥热干咳

配百合、陈皮,治肺虚久咳

配黄连、竹茹,治胃热呕逆

过去秋冬转换季,一些体质差的人和妇女,出现喉痹问题,咳喘不已,用枇杷叶煮水喝下能缓解,也没出现梅核气问题。

不过,肺病毕竟是一种热、燥、火的综合反映,单用一味枇杷叶效果太简单了,力量不够,要多用几味药更好。

枇杷叶找来的帮手有4味药,这4味药是:郁金、射干、白通草、淡豆豉,加上它自己共5味药,

5味药里,枇杷叶、射干、郁金是肺药,可见这方子是以通宣肺气为主的药方,各个药的作用如下:

枇杷叶:清肺痰,主要除掉喉咙里的黄、白、浓等顽痰、怪痰、黏痰,将它们化成水液排出。

射干:宣肺气,主要是清利喉咙,射干是咽喉的引经药,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

郁金:降肺逆,主要是入气分和血分,行气解郁,把肺气发散出去,有利于肺气升降出入,还把堵住肺部的瘀滞也消散。

白通草:作用于三焦,通上、畅中、利下,调节水液,把肺部湿浊、脾脏痰浊引入下焦排出。

淡豆豉:宣散除燥热之药,主治烦热失眠,与梅核气、咽炎等引起的失眠很对症。

枇杷叶、射干、郁金、白通草、淡豆豉组成的药方,叫“上焦宣痹汤”,出自清代《温病条辨》,该书有两个宣痹汤,为区分用途,把治肺热、喉痹的叫“上焦宣痹汤”。

上焦宣痹汤适用于:咽中似乎有硬物阻滞,咽干咽痛,不适感明显,咳痰不出或顽痰、怪痰、黏痰阻肺,胸闷不适,舌苔白腻,脉弦,从除湿邪、清肺热入手,至少一年以上不复发。

不过,无论是枇杷叶还是上焦宣痹汤,都需遵医嘱服用,与药方成分相克的药物禁用,有寒证的慎用,不可乱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