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药特性小结 [复制链接]

1#

1、清热药

临床用药时,清热药可以分为清热泻火、滋阴清热、清虚热三类。

所谓“清热泻火药”,是指性味苦燥寒的药物,在清热过程中容易损伤人体阴液,如大青叶、紫花地丁、*柏。

“滋阴清热药”是指在清热过程中兼能滋养阴液,但容易滞碍脾胃而敛邪,如天花粉、玄参。

“清虚热药”的性味偏于渗淡,能清泻阴液亏虚所引起的虚火,与清热泻火用来清泻实火的功效有所不同,如地骨皮。

由此可见,每种清热药特点不同,必须有所区别,根据所要医治的部位,匹配适当的药物,才能将清热药正确地作用在上焦、中焦,或是下焦。否则,药性杂乱,收效必然不大。

2、解表药

解表药意为以其辛味特点产生发汗的功效,中医概括为升入上焦与肺脏,分为温性和凉性,即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如薄荷、麻*等。

3、温里药

同样辛味,能散中医概括为入中、下焦

如艾叶主升浮;高良姜、干姜、肉桂等能升能降;丁香、小茴香主沉降。

4、消食药:健胃消食

如山楂、麦芽等。

5、理气药

入脾、肺。而根据药用部位不同,又有划分,如种子类的槟榔(偏于沉降),和木茎类的沉香(能升能降)

6、利湿药

分为全草类(灯心草)、种子类(赤小豆)、根茎类(猪苓)。

7、活血药

全草类(益母草)、树脂类(乳香、没药)、根茎类(王不留行)、动物类(地龙)

8、化痰药如苏子、桑白皮、白僵蚕等。

9、祛风湿(五加皮)、开窍(麝香)、平肝熄风(珍珠)、泻下药(芦荟)

10、补阴药(太子参)

11、补阳药(淫羊藿)

12、固涩药

分为收涩汗(浮小麦、麻*根)、收涩止泄(肉豆蔻)、固精缩尿(乌梅)

括号药物仅为举例,不代表全部。具体食用方法在百草篇中会一一做描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