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治疗白癜风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01
看到好方子都爱记在本子上,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尽管不是个个效如桴鼓,有个方子沉淀了40多年,至今仍然被使用,效果还是那么好。
年,《赤脚医生杂志》发表了姜得喜先生用自拟
涤栓散
治疗偏瘫的文章,文中的方子只有三味药,医院对40例偏瘫患者的临床应用,有效率达到97.5%。
当时就把方子抄在了一个蓝皮塑料本子上。年,同事说他的母亲患有脑血栓,能不能帮找个小偏方。我就把涤栓散给了他。方子由地龙30克,蜈蚣1条,白芷10克组成。嘱咐他将地龙和蜈蚣在瓦上焙干与白芷一并研成细末,每次6克,一日两次。
后来和同事失去了联系。8年以后,突然有一天,接到了他的电话,他说当初给母亲的小药方吃了三个月,手脚都灵活了。现在又有些僵硬,想再吃一段时间,方子找不到了。当时我在北京,小本本不在身边,只记得有蜈蚣和地龙,忘记了另一味药是什么,而且不记得数量了。
过了一个星期,趁出差的机会回老家找到那个小本本,重新抄写了发给了同事。
这个方子,统共用了五六个人,可以说都有效,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效果也与服药的持续性以及病情有关系。总的来说,这是一个用于偏瘫后遗症恢复的好方子,虽有蜈蚣,也比较平和。
下面把这三味药分析一下。
《本草备要》:蜈蚣“宣,去风。辛温有*。入厥阴肝经,善走能散。”偏瘫多是厥阴风动引起,蜈蚣入厥阴肝经,能搜风通络。杨士瀛《直指方》云:“蜈蚣有*,惟风气暴烈者可以当之。风气暴烈,非蜈蚣能截能擒,亦不易止,但贵药病相当耳。”对蜈蚣熄风作用进行了充分肯定。地龙可解蜈蚣*。可见配伍之妙。
地龙,《本草纲目》:“蚓上食槁壤,下饮*泉,故其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诸热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也。”《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并痫疾。”《得配本草》:“咸,寒。能引诸药直达病所。”现代药理研究,地龙降压,有抗凝、抗血栓作用。
《本草求真》:“白芷,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经祛风散湿主药。故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阳明之脉起于鼻,络于目,故病多属头面。”偏瘫多伴有口眼歪斜,白芷能治头面各种疾病。
三味药物,蜈蚣入肝经搜风通络,地龙于通络中又能降压清热而制蜈蚣之温燥,相辅相成,具有协同之力。白芷可除面上百疾,又能引诸药上达。又阳明药也,故治痿所必用也。
原方适用于脑血管病引起的半身不遂。
宿勤学医案
张某,脑出血,住院半个多月,遗留右半身肢体偏瘫,言语不清,生活不能自理,血压高,但具体数值忘了。处方:地龙克,三七50克,蜈蚣5条,白芷50克,打粉,每次服8克,每日3次,配合针灸治疗月余,言语好转,能够挺清楚,表达的意思。下肢恢复的可以行走,唯上肢还不理想。于是减上方口服剂量为5克,每日两次巩固治疗。
如脑出血类疾病恢复期,可加三七10克,止血又活血,无复发出血之忧虑;栓塞类加生水蛭10克,化瘀通络,加速病灶恢复;如果血压高,则重用地龙50克,收降压之效。
通玄医道医案
袁某,女,55岁。因脑血栓住院一个月。回家后,拄着五爪拐,可以勉强走路,左半身活动受限,口齿清楚,个子矮,比较胖。血压95毫米汞柱—毫米汞柱。予涤栓散:地龙克,蜈蚣3条,白芷40克,打粉,每次服5克,每日3次。米汤送服。
半月后,左半身活动能力大大增强,再予一剂,一个月后,丢掉了拐杖,可以沿街用挎篮腿走路。
《景岳全书》亦云:“凡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致抽挛僵仆者,皆是此证。”偏瘫痉挛的预防以及治疗应该贯穿在中风发生的全部过程中。
02
中风后遗症柴牡三角汤
此方是陈苏生老先生的临床经验总结,特别是文中的6个加减法,丰富了柴牡三角汤的治疗,值得我辈研究和借鉴。
柴牡三角汤组成
北柴胡9~12g,生牡蛎30~40g,山羊角15~24g,水牛角15~24g,生鹿角6~9g。
临床加减法
根据不同需要,父亲常伴用香附、乌药以调气活血;苍术、川朴以健胃宽肠,郁金散瘀;菖蒲开窍;夜交藤通络安神;合欢皮和血缓痛,以为常法。其加减法:
1.当脑溢血尚未完全停止前,除遵守医嘱保持安静外,如见头面潮红,意识模糊者,可加用代赭石15g,干生地15g,苎麻根9g,病重者可酌用广犀角6g磨汁冲服。口噤不能服药者,可用鼻饲。至宝丹亦可用(不排除现代医学抢救措施)。
2.当脑溢血已经停止,仍须防其络创复裂,加用女贞子9g,旱莲草9g,仙鹤草15g(云南白药亦可用)。
3.中风后,血压仍偏高,头痛头晕,泛恶,拘急者可加用石决明30g,代赭石15g,干地龙9g,川牛膝9g。
4.中风后,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者,可加用明天麻9g,僵蚕9g,决明子9g,茺蔚子9g,郁金9g,菖蒲9g,钩藤12g,全蝎4.5g
5.中风后,痰涎壅滞,时时搐搦,咳利不爽者,可加用陈胆星6g,天竺*9g,郁李仁9g,瓜蒌9g,淡竹沥1支(冲);大便闭结不下者,可加用生川*9g(后下),以得下为度。
6.中风后,余热不退,或有感染,汗出热不解,口干舌绛者,可加用土茯苓30g,忍冬藤24g,连翘9g,白薇9g,丹皮9g,山栀9g,合欢皮24~30g。
柴牡三角汤方解
北柴胡,宣畅气血,推陈致新。生牡蛎,潜阳软坚,消痰行水。柴、牡同用,无升阳亢逆之患,有降泄疏导之功它不仅通血道,亦走水道,故以为君。
山羊角代羚羊角,能平肝熄风,善解脑血管之痉挛。水牛角代犀角,能清心止血,治神志昏沉,起醒脑解*之用。
生鹿角不同于鹿茸和鹿角胶,它能消血肿。古人用一味生鹿角研末,醋调敷,乳痈立消,故可移治脑部凝血留瘀,起潜移默消之效。
五味药合而为方,对脑部气血淤滞,水液潴留,有积极疏导作用,今就本人切身体会较深者,举三例加以印证。
临床病案举例
病例一
年4月3日,父亲因操劳过度,一度血压升高,但仍坚持上课、咨询门诊,后突发偏瘫,语言謇涩。
因向有冠心病房颤症,起先西医认为是脑血栓,与大量丹参静滴,傍晚又出现神志昏迷,嗜寐不语。
某主任医师认为此是轻度脑溢血,嘱停用丹参,改用甘露醇静滴,氨苯喋啶、维生素K常规口服,禁止摇动头部,另服安定以宁神。次日神清,偏瘫语涩如故,立即自服柴牡三角汤加味:
柴胡9g,生牡蛎30g(先煎),山羊角24g(先煎),水牛角24g(先煎),生鹿角6g(先煎),茺蔚子9g,决明子9g,女贞子9g,苍术9g,川朴6g,郁金9g,菖蒲9g,夜交藤15g,合欢皮24g,白芍9g,生甘草4.5g,合欢皮24g,白芍9g,生甘草4.5g。
连服1个月,已可下床行动,语言謇涩有所改善,但多讲话即不自主发笑。连服2个月,前症十去七八。精力转佳,面色红润,唇紫全退,每天可以下楼散步。续服前方隔天1剂,连续2个月基本痊愈。
病例二
年10月1日,由我陪同父亲去某病房会诊。病人姚某,男,48岁,向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闭锁不全,经常出现房颤。
上月突然出现左侧瘫痪,神志昏迷不醒,呼吸迫促,痰涎壅盛,声如拽锯。经手术切开气管,吸出顽痰,应用大量抗生素及强心药,仍然神昏不语,木僵无所知觉,余热始终不退。口噤,舌质胖滑,脉沉细而微,二便闭结。
又做了透析疗法,小溲已稍有,但汗出如洗,上身为甚,身热不因汗衰。特邀父亲会诊,认为此乃“心脑俱病,肺肾交困”,而关键在于脑功能之失调。应先予醒脑开窍,消瘀涤痰,解*存阴,标本兼顾之法。以柴牡三角汤加味:
柴牡三角汤药量同上,加入土茯苓30g,忍冬藤24g,连翘9g,白薇9g,郁金9g,菖蒲9g,泽兰9g,茺蔚子9g,陈胆星9g,天竺*9g,夜交藤15g,合欢皮24g,浓煎汁鼻饲4剂;另用西洋参、麦冬煎汤代茶。
经中西医协作,4剂热退,汗水仍多,神识略有清醒时,偏瘫依然,复增呃逆。方中加刀豆子、玉蝴蝶、竹茹;4剂后,呃逆止,大便5日未解,又加枳实、瓜蒌,大便行;神识稍清,气管切口处痰涎仍多,原方去枳实、川朴,加桃花、仁各9g。
半月后,气管切口管抽去,逐渐愈合,病情大安。前后复诊15次,服柴牡三角汤62剂,神识完全清楚,语言亦恢复正常,食欲睡眠均正常。治疗2个半月后,偏瘫亦恢复十之五六,可以扶床下地行动,遂嘱针灸调理而愈。
病例三
徐某,男,62岁,曾2次中风,脑CT提示为:多发性脑梗塞。患者体丰,曾有高血压史。
于年第2次中风时,神志昏迷,四肢活动不利,以左侧为甚,纳呆,大便艰,口干欲饮,舌红绛中裂,脉弦细而数,风痱。病灶深邃,痰瘀凝滞,不易速解,转邀本人前往诊治。与柴牡三角汤加味:
柴牡三角汤药量同上,加入土茯苓30g,忍冬藤24g,连翘9g,白薇9g,茺蔚子9g,决明子9g,女贞子9g,郁金9g,菖蒲9g,夜交藤15g,枳实9g,生川*9g(后下)。
3天后便通,神昏渐清,原方去枳实、生川*,加苍术、川朴、知母。服后纳食渐增,便亦畅,寐亦安,口干舌绛中裂均有明显好转。前后诊治5月余,肢体活动日趋好转,病情稳定。
总结
经过多次实践,我深深体会到
柴牡三角汤对于出血性或缺血性中风,或脑部血循环障碍所引起的各种脑病,都有较好的疗效。
特别是上盛下虚之人,运用宣畅气血,清除脑内积瘀与潴液,从而调整脑部血行障碍,对逐步恢复脑功能,改善后遗症,有良好的作用。
补阳还五汤简介
处方组成
生*芪15~60g,当归尾9~15g,赤芍9~15g,川芎6~12g,桃仁9~18g,红花3~9g,地龙6~15g,水煎服。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相传,清代嘉庆年间,清朝*机大臣卢荫溥中风后半身不遂、口角流涎、语言不利、小便失禁,经皇上派来的太医久治无效。这时,有人推荐在北京菜市口一带悬壶的王清任。
王清任应允前往探究,经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后,胸有成竹地准备纸墨,铺纸下方。这时,卢荫溥结结巴巴地问:“依你之见,以前服用的药方是否恰当?”王清任边看太医的药方边说:“当归通经活络、赤芍和川芎利血活血,红花和桃仁活血祛瘀,地龙化瘀通络,的确是剂活血通络方剂。”家人又问:“服了这些药,却没有什么效果,原因又何在呢?”王清任不慌不忙地回答:“因这方剂缺君药,方无主药何谈见效,因为人体五脏功能依赖气血运行。气为阳,血为阴,阴阳调和则人体正常无病。病者属中风之后遗症,多因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气滞血瘀所致。该方缺一味*芪,故缺乏补阳之动力药,如果重用*芪,气行则血行,人体方可复元。”
一习话,卢荫溥及家人听后连称高明。于是,果断遵王清任改方,加用*芪,量重,三剂之后,症见好转。服药半个月后,便可下床移步,又通过王清任开方调理,外加功能锻炼,顽疾逐渐趋于康复。
事后,胡太医对王清任医术精深俩服得五体投地,特地登门求教:“请问你拟的方剂名称?”王清任答:“人体阳气有十成,左右各五成。凡一侧偏废,则已丧失五成之阳。本方意在补还五成之阳,故取名‘补阳还五汤’”。胡太医无言以对,甚感学识过浅,羞愧无颜。
王清任生于乾隆三十三年,曾为武痒生,纳粟得千总衔,性磊落,精歧*术。约20岁开始行医,曾游历滦州、奉天等地,后寓北京,他的医疗技术“名噪京师”。王氏治学严谨朴实,著《医林改错》之卷,对我国的临床医学和解剖学颇有贡献,特别是他的活血逐瘀法则,多为后世医家所崇。
王清任善用*芪,在所制的补气方中,*芪的应用次数较多、用量亦重。补气方的配伍原则,多用活血药配伍,补阳还五汤是其代表方剂,多为后世医家所沿用,成为治疗中风后遗症之经典名方。直到今天,补阳还五汤仍为治疗中风瘫痪不可多得的有效良方,被国内外医学界予以高度评价。
方解:该方特点为重用*芪为君,大补元气使气旺血行,周流全身;川芎、赤芍、归尾为臣,养血行血;桃仁、红花为佐,破结散瘀;地龙为使,通利经络。
*芪量四两,而其它活血祛瘀药物大都为一钱,仅归尾、赤芍稍多,亦不过二钱,合计为八钱,其*芪用量是其它活血药总和的五倍。本方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用于中风半身不遂等症,治验频多。
补阳还五汤药理研究
补阳还五汤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具有以下药理作用:
扩张血管,尤其是动脉血管;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耐氧的能力;改变血液流变学的性质,降低血脂,抗动脉硬化;调节血流分布,改善心脏功能;抑制血液凝固,抗血栓形成及预防血栓再发;
促进出血和渗出物的吸收;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抗组织增生,促进增生性病变的转化和吸收;增强免疫代谢功能,抗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增强组织的细胞的兴奋性;
抗血小板聚集、降低纤维蛋白原;可促进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存活和向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分化,并与神经功能恢复呈正相关。
补阳还五汤临症辩证加减方药
中风急性期加防风;
兼神志不清加菖蒲、远志;
兼语言不利者加菖蒲、远志、桂枝、生蒲*;
兼有口眼歪斜者加菖蒲、生僵蚕、白附子、全蝎;
兼有偏头痛者加茺蔚子、
钩藤;
兼有眩晕者加菊花、蔓荆子、白芷、元胡;
兼口禁或唇缓涎出者加钩藤、僵蚕;
兼失眠者加知母、茯神、酸枣仁;
兼血压高者加珍珠母、石决明、磁石、牛膝,*芪用量宜少;
若血脂高者加山楂、大*;
兼血压偏低者*芪宜加量,若其体温升高,可加知母、花粉凉润之品以制之;
若半身不遂已久,脉虚缓无力者重用*芪;
若病日不久,邪气仍盛,正气未衰,脉弦有力者不用*芪为宜;
若瘫痪日久,曾用过桃仁、红花、归尾等活血药,效果不明显者可改用水蛭、虻虫药,以破瘀通络;
若以下肢瘫痪无力为主者加补肝、肾之剂,如桑寄生、功劳叶、千年健、枸杞、川断、牛膝、地*、山萸肉、锁阳、肉苁蓉;
上肢瘫痪为主者加桂枝;
右瘫痪加人参、白术,左瘫痪加熟地、杭菊;
腰脊无力加枸杞子;
若肌肉痿缩者加鹿角胶、阿胶、鱼鳔;
如果原方剂中加上蜈蚣、全蝎、白附子则疗效更佳;
呃逆,用旋覆花、代赭石、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
深静脉血栓症,加乳香、没药、蒲公英、连翘、*参、牛膝等;
血管性痴呆加远志、菖蒲、郁金、龟板。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
“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平衡气血,科学地调节被破坏了的身体阴阳平衡可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补阳还五汤,来重建人体的内环境,年过半百之人,在秋、春季服该方药10-15剂,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颈椎病、腰腿关节病。
补阳还五汤是被推崇的名方,临床应用甚广,主要用于缺血性中风(包括TIA)及出血性中风恢复期、脑外伤、脑炎、植物状态、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血管性痴呆、老年性痴呆、脊髓炎、脊髓血管疾病、间歇跛行、雷诺氏病、深静脉血栓症、脉管炎、多发性神经病、肿瘤术后或化疗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等,临床运用常取得满意之疗效。
使用注意 使用本方需久服才能有效,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王氏谓:“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若中风后半身不遂属阴虚阳亢,痰阻血瘀,见舌红苔*、脉洪大有力者,非本方所宜。
章次公先生评价清代名医时,提到清代医林有两个奇人,一个是高斗魁,另一个就是王清任。
王清任自幼习武,青年时曾考取武秀才,后来因为性情磊落,耿直不违,逐渐形成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愿望,改习歧*。
自古医武同源,王清任由武入医,古代的伤科医生很多都练武,武术家大都通活血化瘀的医术。
所以王清任在活血化瘀方面大有建树,如果把王清任的五逐瘀汤学会,周身上下内外断无难治的瘀血。
中风,自古以来,王清任认为呢就是元气亏损,气血瘀滞。这位清朝医林怪杰用毕生经验总结出四个字:
补阳还五
。
补阳还五汤是王清任的传世名方,以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一个常用方。
补阳还五汤,从名称来讲,补阳还五是一种比喻,如果把人体的阳气比做全部是十分,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百分之百,凡一侧偏废,在王清任认为是半身无气,半身无气不能推动经络气血运行,造成半身偏瘫。
人健康时有十成阳气,所以通过这个方子,益气活血,把身体十成阳气中失掉的五成补回来。
半身的元气是还五,还那个丢失的百分之五十的意思。这是一种比喻。从名字说明,中风是阳气不足。这里主要指
气虚
。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是这样说的:
“
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夫元气藏于气管之内,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
若十分元气,亏五成剩五成,每半身只剩二成半,此时虽未病半身不遂,已有气亏之症,因不痛不痒,人自不觉。
若元气一亏,经络自然空虚,有空虚之隙,难免其气向一边归并,如右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左,则右半身无气;
左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右,则左半身无气,无气则不能动,不能动,名曰半身不遂,不遂者,不遂人所用也......
”
人身之阳气,虚累的人能剩下七成八成,声音就不嘹亮了,如果再弱呢,剩下六成的时候,就老容易打困,看到凳子想坐,看到床想卧。
如果剩下五成,立马手麻半边身体用不了,身体的能量啊,只够一半用,所以干脆把一半归并到另一半,免得两边都用不上,就是这么个意思。
补阳还五汤:*芪(生)g,当归尾6g,赤芍5g,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各3g。
补阳还五汤是中药队伍中赫赫有名的战将,领*者为*芪,它率领归尾、地龙、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六员大将组成了一支目标一致的攻坚队伍。
*芪一般用生*芪,量大。它补气,
通过益气来通络,来活血
,体现出气能行血,就是说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重用*芪补气,自是气壮血行了。
*芪还有固摄作用,
固摄经络之气
。中风之后,经气大虚,不但需要补气,还要固摄经络之气。为君,利用它大剂量;生用,有固摄特点。
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祛瘀,这些在血府逐瘀汤里都有,也就是说王清任最喜欢用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它们是四大金刚,加上归尾、地龙更有通经疏络之效。
地龙
通经活络
,善于奔走,将*芪之气周行全身,将赤芍川芎等活血祛淤之效带至需要之处。
当归,古人称“十方九归”,可见当归这味药确实不简单,许多传统中药方剂中都离不开当归。
药王孙思邈称当归为“血中圣药”,明代医家李中梓说:“
能令诸血各归其所,故名当归。
”
但是我们在用的时候要注意区分当归身和当归尾。
补血养血用当归身,活血破血用当归尾!
同样的药,不同的部位,就有不同的功效,似乎有些令人费解。但我们一想,还是可以想得通的。
比如,当归身,它是守的,而当归根须却是向下生在泥土里,不断往泥土深层次游走,把土里营养物质吸收过来。
这样一静一动,当归身守而静,故能补血、养血,当归须走而动,故能活血、破血。守静下来就是补,走动起来就是活。
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个植物它是什幺样的形态、长在什么地方,就大概知道这药是什么用途。
方中*芪用量独重,但开始可先用小量(一般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原方活血祛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
这个方子,需久服才有效。因为毕竟活血通络药量小。*芪益气活血通络能够振衰起废,它是一个缓治过程。而中风到后遗症阶段,要恢复是比较缓慢的。
王清任自己要求,他提出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一般隔几天当中,吃上个一两付,原话是:“
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
”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