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赤地利、赤薛荔、金锁银开、天荞麦根、开金锁、贼骨头、透骨消、苦荞头、铁石子、野荞子、蓝养头、荞麦三七、野荞麦根、苦养麦根、荞当归、铁拳头
古籍产地:时珍曰︰荞麦南北皆有。立秋前后下种,八、九月收刈,性最畏霜。
药材基源:本品为蓼科植物金荞麦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茎及须根,洗净,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宿根草本,高0.5-1.5m。主根粗大,呈结节状,横走,红棕色。茎直立,多分枝,具棱槽,淡绿微带红色,全株微被白色柔毛。单叶互生,具柄,柄上有白色短柔毛;叶片为戟状三角形,长宽约相等,但顶部叶长大于宽,一般长4-10cm,宽4-9cm,先端长渐尖或尾尖状,基部心状戟形,顶端叶狭窄,无柄抱茎,全线成微波状,下面脉上有白色细柔毛;托叶鞘抱茎。秋季开白色小花,为顶生或腋生、稍有分枝的聚伞花序;花被片5,雄蕊8,2轮;雌蕊1,花柱3。瘦果呈卵状三棱形,红棕色。花期7-8月,果期10月。
生境分部:生于路边、沟旁较阴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和陕西、甘肃等地。
采制:夏季采集茎叶,鲜用或晒干。
栽培:生物学特性适应性较强,喜温暖气候,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5~30℃,在-10℃左右地区栽培可以安全越冬。
性状鉴别:茎圆柱形,具纵棱,枯绿色或微带淡紫红色,节明显,可见灰白色膜质叶鞘,断面多中空。叶互生,多皱缩,湿润展平后,完整的叶片呈或戟状三角形,长宽相等,先端渐尖,基部心状或戟形,基出脉7条,全缘;质脆,易碎。气微,味微苦涩。以个大、质坚硬者为佳。
药理作用:1.抗癌作用2.抑菌作用3.*性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性味:微辛、涩,凉
归经: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活血消痈,祛风除湿疮*,蛇虫咬伤。主肺痈,肺热咳喘,麻疹肺炎,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喉肿痛,痢疾,风湿痹证,跌打损伤,痈肿癌。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45g,用水或*酒隔水密闭炖服。
注意:孕妇禁用;服用后应避免日晒,慎防光敏反应。
各家论述:金荞麦,以形态而得名。本品又名天荞麦根、金锁银开(《李氏草秘》),野荞麦(《分类草药性》),开金锁、苦荞麦根(《上海常用中草药手册》)。
本品始载于《新修本草》,言其“主赤白冷热诸痢,断血破血,带下赤白,生肌肉”,简述了金荞麦的功效主治范围。陈藏器《本草拾遗》言其“主痈疽恶疮*肿,赤白游疹,虫、蚕、蛇、犬咬,并醋摩敷疮上,亦捣茎叶敷之;恶*人腹,煮汁饮”,突出了其清热解*,散结消肿的功效。后之《李氏草秘》言其“治乳痈风*,人诸散*药内,取根2分,生姜1分,水煎服。治败血久病不痊,又洗痨血”,较前之本草,其主治病证有所扩展。《本草纲目拾遗》则言其“治喉闭,喉风喉*,用醋磨漱喉。治白浊,捣汁冲酒服”,其中“治白油”为新增之用。《植物名实图考》则言其“治跌打要药,治损伤,活血,止痛,通关节”,重点突出了金荞麦的活血通经作用。《分类草药性》言其“治气瘰,补中气,养脾胃,治风犬咬伤”,既保留传统的解*消肿之功,又增加了其补中益气的作用,是对前人的发展。《天宝本草》言其“治腰疼背痛,瘰疬,杨梅结*,头风疼痛”,其解*散结,祛风胜湿之功可见。《四川中药志》言其“治瘰疬、白带、胃痛、吐血、喉痹”,主治病证,日趋增多。近代《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载其“消肿解*,治喉痹、流火、乳痈、关节肿胀疼痛、筋络伸屈不舒”;《上海常用中草药》载“清热,解*,消肿,祛风湿,治筋骨酸痛,肝炎腹胀”。诸多本草均较全面地概括了金荞麦的功效主治。《南京地区常用中草药》言其“治肺脓疡”,重点突出了金荞麦的特色。
配伍:
1.金荞麦治咽喉肿痛,常配伍灯笼草、筋骨草等同用;
2.金荞麦用治肺热咳嗽,或肺痈,可单用本品一两,隔水炖汁服,金荞麦也可配合鱼腥草等药同用。
3.金荞麦治疗手足关节不利,风湿筋骨酸痛等症,金荞麦常配合桑枝、络石藤、苍术等药同用;金荞麦用治痛经及产后瘀血阻滞腹痛等症,可单用金荞麦一两,加红糖煎服。
4.金荞麦可以有缓解咽喉肿痛的作用,对于出现的风湿性疼痛也有改善的功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