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粥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粥,古称“糜”,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食用历史。《周书》已有“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的记载。汉代的刘熙在《释名》中这样解释粥:“煮米使糜烂也”。唐宋时期的食粥现象非常普遍。这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第一,喝粥可以少用米粮,节省开支。
今天我们一提唐朝往往想到“开元盛世”,一提宋朝往往想到“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似乎那是一个富庶美好的时代。实际上,那时很多人是很穷的,虽然读书人获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没考中功名或沉居下僚时的生活状况还是很惨的。因此,食粥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约手段。唐朝的大文豪韩愈在《赠崔立之》中写道“薄粥不足裹,深泥谅难驰”。宋朝的著名词人秦观在《春日偶题呈钱尚书》一诗中写道:“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宋朝的大诗人陆游在《遣兴》中说:“疗饥惟恃粥,动步已须人。”晃冲之在《别息道二十二弟》中说:“举家惟食粥,绝口不言钱。”到后来,清朝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在挨饿受冻时,仍然是“举家食粥”。赵树理的《老杨同志》中,有个顺口溜“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这“喝稀饭”就是喝粥,它反映了当地农民生活的穷困。对穷人来说,喝粥可以少用米粮,有效地节省开支,哄饱肚子。
第二,粥美味可口,可以用来养生。
唐朝的粥已经花样百出,加入了花、糖、中药等种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物品。比如有人在粥中放糖食用(唐朝人用的糖多是麦芽糖,当时被叫做“饧”(xíng),蔗糖是玄奘西天取经时从天竺带来的。饧做成汤叫饴,所以有成语叫“甘之如饴”),李商隐在《评事翁寄赐饧粥走笔为答》中写道:“粥香饧白杏花天,省对流莺坐绮筵”;有人在粥中放芝麻,做成胡麻粥食用,王维在《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中写道“御羹和石髓,香饭进胡麻”。
有人在粥中放地黄这种清热生津的中药,做成地黄粥,白居易在《春寒》中写道:“苏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还有在粥中放杏子的,做杏子粥,曹松在《钟陵寒食日郊外闲游》中写道:“可怜时节足风情,杏子粥香如冷饧”;还有在粥中放云母这种祛病延年的中药做云母粥的,白居易在《晨兴》诗中写道:“起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
宋朝时粥文化继续发展,有梅花粥、杏花粥、豆粥、茯苓粥、梨粥、粟粥、黍米粥、薏仁粥、腊八粥等,做得既雅致又有益身体健康。杨万里在《寒食梅粥》中写道:“脱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黄庭坚在《答李任道谢分豆粥》中写道:“豆粥能驱晚瘴寒,与公同味更同餐。”对于富人及养生爱好者来说,粥不仅可以做得好吃,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养生手段。
第三,粥容易消化,非常适合老年人及需要养胃的人食用。不少唐宋诗词都提到了食粥的这些好处。王维在《田家》中写道“老年方爱粥,卒岁且无衣。”白居易在《履道新居二十韵》中写道:“老饥初爱粥,瘦冷早披裘。”杨万里在《寒食前一日行部过牛首山七首》中写道:“老病不禁馊食冷,杏花饧粥汤将来。”陆游在《病小减复作》中写道:“晨粥半茶碗,秋衣一布裘。”
正是因为食粥进补有这么多的好处,流风所及,唐宋诗词中一共出现了余首与粥有关的诗。宋代张耒《粥记》中这样总结食粥:“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赵汝鐩在《仰山行》中写道:“土腴露饱蔬笋鲜,一粥一饮天上僧。”陆游在《食粥》中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信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