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国中药材产业及代表地区发展现状 [复制链接]

1#

一、我国中药材产业现状

中药农业是中药产业的第一产业和基础,具体是指利用药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获得中药材产品的生产活动。中药是中华民族对自然资源创造性开发与利用的结果,我国自古就有常用中药材由一地或多地生产供应全国使用形成中药材主产区的情况,我国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年,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增加了3倍,近年来种植(养殖)面积、产量都较为稳定;年以来种植面积稳定在万亩以上的较高水平,并且处于平稳上升阶段;年达到万亩,总产量达.5万吨(表1)。

自年以来,受中国中药材消费量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稳步上升,—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增长了万亩,增长率90.35%;中药材行业产量增加.1万吨,增长率46.19%。但单产水平呈现先下降又有所回升的趋势,中药材生产仍有较大的提升潜力。目前,各地推动落实《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和《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年)》,中药材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张,截至年底,全国中药材种植总面积(含野生抚育)约.95万亩,中药资源品种达种,常用的多种中药材中,有多种已实现人工种养,栽培、养殖,中药材品种的产量占中药材供应量的70%以上。

图表一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及产量变化

全国已有21个省市区约60余种中药材开展了生态种植的探索和实践。如东北地区人参生态种植(林下参)模式,华北地区连翘“二保护、三不管、二混栽”野生抚育与生态种植技术模式,浙江省重楼、三叶青、金线莲、前胡、*精等林下生态种植与仿野生栽培模式,宁夏蒙古*芪农田栽培中形成的“春发草库、伏耕培肥、秋季播种、双膜覆盖、水肥一体、农机农艺结合”的农田生态种植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等,均采用模仿野生生境的生态种植方式,从源头上有效提升了中药材质量和安全性。—年,中国中药材的消费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年中国中药材市场需求量为.5万吨,年增长至.3万吨,增长率42.5%。—年,药食同源品种消费需求总量年增长率由5.4%提高至9.5%,其中以人参、三七、枸杞子、*芪、当归、花茶等药食同源品种增幅相对较高。

年已初步建成了以中央、地方追溯管理平台为核心,以中药材种养殖、中药材经营、专业市场、中药饮片生产、中药饮片经营和使用六大环节追溯子系统为支撑的流通追溯体系,涉及全国18个省(市)约家企业、1.5万家商户。—年,我国中药材及饮片的进口额波动幅度明显。其中,—年,由于大宗品种量价齐跌,中药材及饮片进口额下跌幅度较大,下降39.1%;—年进口额逐渐上升,年较年增长.1%,较年增长26.1%。年,中药材及饮片出口量降至

19.8万吨,降幅11.3%;出口额10.3亿美元,降幅9.5%;年出口额较年降20.8%。—年,全国中药材价格走势整体趋于下行,且年际间波动明显。家种中药材价格整体下行,年下半年至年初,价格虽有反弹,但总体下降趋势明显。野生中药材市场价格总体呈上升趋势,近年间虽有小幅波动,但总体上涨趋势明显。

二、我国中药材产业的特点

种植热度多年未减,面积持续较快增长目前50余种濒危野生中药材已经实现了种植养殖或替代,常用种中药材中的余种常用大宗中药材实现了规模化种养,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已汇总到余种种植中药材的信息。中药材种植面积呈现大幅度增加的趋势,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万亩(1亩≈m2),各地面积差异较大,其中云南、广西分别达到万、万亩,贵州、湖北、河南3个省在万~万亩,湖南、陕西、广东、四川、山西等5个省在万~万亩,河北、重庆、山东、内蒙古、甘肃、吉林、安徽、辽宁、黑龙江、海南、宁夏等11个省份在万~万亩。根据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的初步汇总数据显示,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约为万亩。

不同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差异较大。仅以年有统计数据的59种常用大宗中药材为例,其种植总面积为万亩,其中12种中药材突破50万亩,连翘居首位,达到万亩,枸杞、*芪、金银花(含山银花)、丹参等超过万亩,*芩、山楂、*参、当归、柴胡、山茱萸、苦参等超过50万亩。

优势产区各具特色,标准体系形成雏形。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初步形成了四大怀药、浙八味、川药、关药、秦药等道地药材优势产区。其中浙江以“浙八味”为主的道地药材种植面积达22.3万亩;四川的川*连、川天麻、川芎产值均超过10亿元;黑龙江的刺五加、人参、关防风均超过20万亩,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其中刺五加占80%以上,关防风占40%以上;云南把中药材列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确定的重点产业,已认定65家企业为“定制药园”企业,认定三七、天麻、滇重楼等中药材种植面积16.88万亩。甘肃近年来当归、*参、*芪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0%、90%、50%以上,年产值超过亿元。

随着多年的持续研发,中药材的标准体系已渐成雏形。

一是牢牢抓住了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中药材农药残留检测,中药材二氧化硫测定,人参、三七种子种苗等近20项ISO国际标准获发布,是全球传统药材标准化建设史上新的重大突破。同时为打破中药材国际贸易壁垒提供了技术支撑,如绿色和平组织曾报道74%的中药材农残超标,但是按照中药材农药残留检测ISO国际标准统计后,超标率仅为1.72%。

二是团体标准实现从生产到市场流通全程覆盖。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牵头组织,联合全国近百家企事业单位,立项与发布的通则及系列标准共计余项,涵盖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生产技术、商品规格等级等,弥补了中药材系列标准缺失的问题。此外,农业农村部年立项了山茱萸等4项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程国家标准和3项(根茎类、果实和种子类、花类)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范行业标准,中药材标准体系建设进程加快。

良繁体系初具规模,种业发展日渐提速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在近十年有了长足进步,截至年,选育出新品种的种类从20世纪90年代的10种左右达到种,选育出新品种共计个,其中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十三五”期间选育出30余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作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重点任务之一,已在20个省区建设了28个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子基地合计近个,繁育种子种苗约种,有效改善了区域内种子种苗的供应与质量。安徽霍山县等8个中药材制种大县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良种繁育基地,并被纳入“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实现了中药材国家区域良种繁育基地零的突破。

生态种植已成共识,增产增收优势明显中药生态农业的概念在年被提出,“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于年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表明中药生态农业已成为中药农业发展的国家战略。尽管现阶段中药材生产仍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但生态种植越来越得到重视,且发展速度很快,根据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相关专家对21个省份的调研数据显示,中药材生态种植面积超过万亩。

目前超过70种中药材开展了林下种植、拟境栽培、野生抚育、间套轮作等生态种植模式的探索与应用。其中人参林下种植已成为东北地区人参生产的重要方向,面积超过万亩,为药用和食用人参未来的差异化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通过对林下种植、间作、轮作等30种中药材的生态种植模式的分析,发现生态种植较常规种植每亩年均增收余元,其中25种生态种植模式下的中药材,平均增产17.58%,如苍术和玉米间套作较常规种植增产45%,年均增收~0元/亩,生态种植的人参、*芪、苍术和柴胡的年均收益是常规种植的7.65、11.96、3.12、1.61倍,投入产出比平均下降57.90%。

三、代表地区中药材的发展情况

通过整合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各岗位和试验站的调研数据,并综合各区域中药材产业文献和新闻报道资料,选择了黑龙江、河北、山西、山东、湖北、贵州、云南、四川、甘肃等9个代表省份,对其中药材产业发展特点进行了梳理。

黑龙江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北端,幅员辽阔,气候冷凉,药用植物资源丰富,蕴藏量大,是北方地道药材主产区之一,在黑龙江省发展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产业具备资源、自然生态、种植、产业、科研、*策扶持和改革机遇七大优势。

黑龙江省的道地药材主要有:人参、*参、甘草、*芪、*芩、桔梗、柴胡、紫苑、紫草、防风、旱半夏、北龙胆草、苍术、知母、升麻、薤白、穿山龙、关白附、天南星、锦灯笼、菟丝子、韭菜子、苏子、红花、金莲花、*柏、白鲜皮等。防风、*柏、刺五加、满山红等品种的产量居全国首位,人参、苍术、龙胆等位居第二,五味子、玉竹等位居第三;其它还有*芪、龙胆、苍术、柴胡、知母、车前子、牛蒡子等大宗药材可供应全国。

黑龙江中药材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黑龙江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年黑龙江种植面积达到万亩,产量52万吨,产值亿元,效益35亿元,均比年翻一番。①“龙九味”种植面积.7万亩,创建万亩以上示范区18个、10万亩以上大县5个;②板蓝根、刺五加面积均达到30万亩以上,紫苏、人参、关防风种植面积均达到20万亩以上;③优质中药材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刺五加占80%以上,板蓝根占50%以上,关防风占40%以上,平贝母占30%以上;④年新建国家级产业园1个,省级产业园6个、中药材特色小镇5个、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个,认定“定制药园”11个。

河北

河北省是中药材生产经营大省,历史悠久,中药材资源丰富,有中药材资源种,其中药用植物种,栽培多种,列入国家各种保护目录的药材有60多种,列入河北省植物保护名录的有多种,闻名全国的道地药材有20多种。

河北省中药材形成了太行山产业带、燕山产业带和坝上产区、冀中南平原产区、冀南产区“两带三区”产业布局,建成了很多中药材生产大县,巨鹿县、隆化县、滦平县、安国市、青龙县、邢台县、围场县和内丘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均在10万亩以上,总面积达万亩,占全省的40.7%,万亩以上生产县有44个,总面积.04万亩,占全省的92.0%。

河北年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稳步发展,据承德综合试验站提供的数据为万亩。河北省*府新闻办公室报道:①着力打造燕山、太行山中药材产业带和冀中平原、冀南平原、坝上高原中药材产区“两带三区”,优势产区种植规模发展到万亩,常年种植品种多个;②已创建千亩以上中药材示范园个,万亩以上现代园区15个,10万亩以上产业大县5个;③创建国家级特优区3个,省级特优区11个,涉县柴胡等14个产品登记了地理标志;④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省级中药材地方标准数量居全国首位。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大宗中药材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和林药间作等全链条的标准体系。

山西

山西省素有“北药”之称,有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据第四次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试点初步统计,全省共有中药材种,其中植物药种,动物药种,矿物药30种。*芪、连翘、*参、远志、柴胡、山药、地*等7个品种质量和产量居全国前列;连翘、*芩、远志、*参等优势品种市场占有率高,分别占到全国的50%、40%、70%、10%。特别是连翘资源量占全国60%以上,而且许多品种因药用成分含量高,深受市场欢迎。

山西省重点建设了以*芪、*芩、*参、柴胡、地*、远志、苦参、山药等为主要品种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全省逐步形成了以潞*参、*芩、连翘、柴胡、苦参、山药、山茱萸等为主的太行山中药材基地;以连翘、柴胡、板蓝根等为主的太岳山中药材基地;以*芪等为主的恒山中药材基地;以远志、柴胡、地*、丹参等为主的晋南边山丘陵中药材基地。

山西年新发展中药材64.7万亩,总面积约万亩,估算产量45万吨,产值70亿元。长治综合试验站、浑源综合试验站提供的信息显示:①年新增柴胡1.86万亩,山药4.54万亩,金银花5.97万亩,连翘5.54万亩,建成*芪、*参、苦参、柴胡等标准化基地35个;②发布山西药茶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把药茶作为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年山西药茶产值达5.1亿元,同比增长%;全省药茶加工企业由原来的多家增加到多家,产品共计50多种多款,带动约1万名农户实现增收;③58个贫困县均种植中药材,面积约多万亩。“十三五”期间,在贫困地区共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约71万亩。

山东

山东是中药材生产大省,大概有种药材资源,包括种植物类药材,相当于全国中药资源的10%。全省种植中药材70多种,有近20种实现了大规模栽培,是金银花、山楂、丹参、桔梗、西洋参的重要栽培区。由于地理区位良好、气候四季分明、种植经验丰富,山东生产的中药材质量佳、药性足、色泽正,市场口碑较好、需求量较大。

年种植面积万亩。根据山东省*府新闻办公室报道:①形成了鲁西南、鲁中、*河三角洲、鲁东半岛四大药材生产种植区,以及东平湖、南四湖水生药材养殖区;②多年生中药材在地面积达到万亩,种植品种超过个,其中万亩以上种植规模中药材为23个,农业总产值约亿元;③金银花、丹参、西洋参、丹皮、山楂等产量均在全国前列,其中金银花近90万亩,西洋参5万余亩,均是全国最大产区。金银花的种植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年产干花1.8万吨,是全国最大的金银花生产、加工和集散基地。

湖北

湖北省是中药资源大省,中药资源的特点是种类多、分布广泛,南北兼具,中药资源种类居全国第五位。据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表明,全国中药资源达种,湖北省拥有中药资源种,其中药用植物种(包括变种和亚种),药用动物种,药用矿物61种,中药资源居全国第五位,中药材产量居全国第七位。

湖北年种植面积万亩,栽培品种82个,产量达到70万吨,总产值约亿元。*冈综合试验站提供的信息显示:①全省形成鄂东南大别山区、鄂西南武陵山区、鄂西北秦巴山区、江汉平原、鄂南幕阜山区、鄂北高岗地区等六大中药材产区,建成县区级中药材种养殖基地41个、种植企业(合作社)4家;②形成神农架综合品种、蕲春蕲艾、英山苍术、罗田茯苓、麻城菊花、潜江半夏、利川*连、巴东玄参、京山乌龟、南漳山茱萸、通城金刚藤等11个“一县一品”建设试点;③成立湖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设置“六岗四站六基地”,重点围绕蕲艾、菊花等10种中药材开展技术研发和示范。

云南

云南省中药材种植规模居全国第一,特色品种众多,药材质量较优,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全国药用生物资源种,云南种,占比51.2%;全国常规种植中药材品种约种,云南种,占比48%,其中规模以上种植品种约30种,占10%;全国大宗药材品种40种,云南10种,占25%。

云南把中药材产业确立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之一,年种植面达万亩,产量万吨,连续4年均稳居全国第一。①三七、天麻、重楼、云木香、砂仁等17个中药材种植面积均突破10万亩,三七、重楼、砂仁、石斛、天麻等10个中药材的农业产值均超过10亿元,三七、灯盏花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认证中药材有机产品累计达到个,约占云南省有机产品获证产品总数的8.81%;②三七、灯盏花、滇重楼、云木香、草果、云茯苓、砂仁、石斛、白及、美洲大蠊等10个中药材占全国市场供给量的半壁江山。文山三七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榜”中影响力指数位列第一。

贵州

贵州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是全国最重要的中药材产区之一,素有“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的美誉。全省已查明中药资源品种共种,居全国第二位。

贵州年中药材种植面积万亩,产量万吨,产值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7%、7.33%、34.24%。综合贵州日报和贵阳综合试验站的信息显示:①种植规模跃居全国第二,产量产值进入全国前十位,与年相比,种植面积增长近三分之一,产值增长亿元;②培育了*平等25个10万亩以上种植大县,亩以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个,47个单品种种植规模超万亩,37个单品种产值超亿元,近野生石斛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位居全国第一,施秉太子参、兴仁薏仁米等获得了全国市场定价权;③年新增“定制药园”建设示范单位37家,覆盖9个市州,种植面积20余万亩,涵盖*精、铁皮石斛、头花蓼、天麻、太子参、薏苡仁等24个中药材,所有品种实现订单种植。

四川

四川省中药资源优势显著,拥有四个全国第一。中药资源蕴藏量全国第一,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显示,现有中药资源种,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主产区之一;常用中药材品种数全国第一,全国常用中药材有种,四川有种,占全国的86%;道地药材品种数量全国第一,四川有川芎、川贝母、附子等道地药材共86种,其中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中药材产品31个;国家GAP认证数量全国第一,已有16个品种、24个中药材基地通过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认证。我省审定的中药材新品种数量居全国前列,主要包括灵芝、附子、天麻、川芎、红花等45个新品种。

四川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药材种植质量和规模发展平稳,年全省人工种植中药材面积约万亩,其中三木药材及林下种植药材万亩。单品种种植面积上万亩的有53种,川芎、川贝母、川麦冬、川白芷等道地药材的人工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中药材年产量万吨,年总产值达亿元,其中产值超过千万元的品种31种。中药材出口日本、韩国、香港等21个国家和地区,金额达2.57亿元。

四川年中药材种植面积余万亩。①形成了广元—凉山州、巴中—宜宾2条南北走向,甘孜—宜宾1条东西走向的中药材产业带,产量和产值占据全省80%以上;②中药材总产值约亿元,白及、*连、麦冬、金银花、重楼、柴胡、附子、桔梗、栀子、川牛膝、当归、泽泻、丹参、白芷等18种中药材产值合计达到.05亿元,为四川省大品种中

药材,其中白及、*连、川明参、天麻、川芎产值均超过10亿元;③建成0亩种子种苗繁育基地,设有11个生产基地、1个双流保种基地和1个种子种苗检测中心,能对多个品种进行繁育,覆盖18种大品种中药材;④已建立4个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平台,形成川药信息网、川药数据库等中药材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甘肃

甘肃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道地产区和中药材资源大省,已连续数年在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上位居全国前列,中药材产业也是甘肃省重点发展的十大绿色生态产业之一。甘肃省已在主要中药材道地产区建立了中药材原材料生产基地,并以此为依托发展了一批企业,走上了中药材产业集聚化和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复杂的地貌特征和多样的气候类型为甘肃省孕育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提供了客观条件。据普查,甘肃省中药材资源达种(其中药用植物1种、大宗道地药材余种),是我国重要的植物药源基地和中药材道地产区。目前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大中药材优势区域,分别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秦药区(主要药材有纹*、*芪、红芪、天麻、大*、半夏、杜仲)、陇中陇东*土高原温带半干旱西药区(主要药材有*参、枸杞、*芩、柴胡、*芪、红芪、防风、独活、款冬花)、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中药藏药区(主要药材有*芪、红芪、*参、当归、羌活、秦艽)和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西药区(主要药材有板蓝根、枸杞、甘草、红花)。

甘肃年中药材种植面积约万亩,较年新增44万亩。①已形成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区、陇中陇东*土高原温带半干旱区、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区和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区四大优势药区;②优势中药材当归、*参、*芪、大*、板蓝根、半夏等年产量占该品种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近五年来当归、*参、*芪的平均种植面积分别达到57.6万、75.7万、67.4万亩,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0%、90%、50%以上,产值超过亿元;③种植面积在30万亩以上的县有4个,20万亩以上的县有2个,10万亩以上的县有8个。岷县当归、渭源白条*参、陇西*芪、武都红芪、瓜州枸杞等18种中药材获得国家原产地标志认证。

内容综合自:

1、中国中药杂志:“十四五”期间中药材产业趋势与发展建议(万修福1,王升1,康传志1,吕朝耕1,郭兰萍1,*璐琦2*,年3月第47卷第5期)

2、农产品市场:我国中药材市场与产业调查分析报告(中国农学会农业监测预警分会,张东伟,甘肃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建连,甘肃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经济师)

3、中国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分析与对策(方雅冰,李全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4、黑龙江农业科学:黑龙江省中药材种植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张树权1,康庆华1,袁红梅1,陈晶1,李敏2,孙中义3,沈铁恒4,)

5、经济观察:河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研究(张冬燕,王建忠,刘丽,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

6、山西科技:山西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冀宪武,刘枫,何燕,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7、农业工程技术:山东中药材产业现状、问题与发展建议(张洪芳,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农业农村局)

8、中国现代中药:湖北省中药材产业现状及战略发展思考(刘迪,吴和珍,王平,*必胜,湖北中医药大学)

9、云南农业: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报告(,9月)

10、四川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年)

11、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杨小兰,孙兴,贵州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