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药滑石到底都有哪些用处 [复制链接]

1#
北京痤疮医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210312/8740662.html

滑石是一味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谓:“滑石,味甘寒。主身热洩澼,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久服,轻身,耐饥,长年。生山谷。”文中所言“洩澼”,即古之痢疾;“乳难”,即指妇人产后缺乳或无乳;“癃闭”,指淋闭,排尿困难,点滴难出,甚或闭塞不通。

滑石既可内服,亦可外用。一般内服可利尿通淋,清热解暑;外用则祛湿敛疮。历代医家组方配伍多有应用。

我临床喜用滑石,此药非常好用,适应病症多,疗效甚高,愿意推荐给同道。

一则,利小便。

民国大医张锡纯认为,滑石是治疗“因热小便不利”的要药,对于患有“湿热、周身漫肿、心腹膨胀、小便不利”的人,以滑石与土狗配为药对,研散服用,可收到“小便通利肿胀自消”之功。土狗即蝼蛄,中医用于治疗各种水肿,大、小便不利,尿潴留,泌尿系统结石、水肿,肝硬化腹水,慢性肾炎和尿*症等等杂症。

我临床治疗小便不利,常喜用滑石。比如,阴虚兼气化不利者,即用猪苓汤;有湿热者,则用三仁汤;兼瘀者,则用蒲灰散,等等。

二则,退烧。

退烧,滑石与甘草是一对绝配。滑石配伍甘草滥觞于刘完素的《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称之为六一散。刘完素认为该方具有通九窍六腑、消蓄水、止渴、除烦热之功。对于夏季外感,《素问玄机原病式》言:“以甘草、滑石、葱、豉等发散为甚妙。”用治阳热郁遏于表效果显著,医家誉之为“神验之仙药”。

《明医杂著》谓:“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小儿伤暑、泄泻、亡阴作热,张锡纯谓“未有不应手奏效者”。

张锡纯亦言:“若胆中素有积热,偶受外感,即可口苦、心烦、寒热往来”之人,可于柴胡汤中加生石膏、滑石、生杭芍各六钱,使热从小便分消,服后即愈。滑石甘寒,入膀胱经,李时珍谓之“上能利毛腠之窍,下能利精溺之窍”,既能通淋泄热,又可助石膏发表,二药相配,能升能降,能透能渗,相得益彰,故能迅速收到热解邪去之效。

广西常年偏于湿热,尤其是夏季。凡在夏季遇到发烧,不管是外感还是内伤,见其苔*厚或腻者,我都用六一散配入辨证方中,疗效甚高。

三则,止泻。

《本草纲目》言滑石“盖甘淡之味,先入于胃”,其“上能发表,下利水道,为荡热燥湿之剂”,适用于上焦燥热,下焦滑泄的上热下泄证。

滑石可以利小便,即可以实大便。用滑石止泻,是古方新用,在这方面张锡纯做的非常好。他以六一散原方加味治泄泻,称加味天水散,其中滑石配伍甘草为此方的核心药对。此方中甘草用量为原方三倍,以求至浓之甘味与滑石至淡之味相配,则补中有泻。

另外,张锡纯用滑石配山药来治泄泻。其方用滑石淡渗利水,配合山药甘淡滋阴又具涩性,张氏言“上能清热,下能止泻”,用于“寒温外感诸证,上焦燥热下焦滑泻无度”,效若桴鼓。二药一补一泻,一涩一利,一温一凉,“循三焦而下通膀胱,则烦热除,小便利,而滑泻止矣”。由此可见,寒温外感所致邪热入里兼有滑利,滑石配伍山药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我临床用滑石止泻,亦宗张氏之法,用滑石配合山药,疗效甚高,尤其是久年腹泻,脾阴不足者,其效远胜他方。

另外,治疗腹泻,亦可用猪苓汤。猪苓汤证的腹泻为阴虚内热阻滞,津液偏渗大肠所致。用滑石有两个目的,一是协助二苓、泽泻分别清浊,利小便以实大便,即《本草经》所谓的主“洩澼”;二是清热,协助阿胶护阴。

四则,定风眩。

所谓风眩,即肝胃之火上冲而引起的头目眩晕。用滑石的目的是清胃热。因属实火,故配以大*、石膏等。

我临床治疗高血压或中风引起的上实下虚,头目眩晕,走路不稳,即离不开滑石,我常配伍生龙骨和生牡蛎,以加重镇潜之功。

五则,对淋症作用。

仲景喜欢用滑石治疗淋症。仲景治淋症有三个药方,皆不离滑石,分别是蒲灰散、滑石白鱼散和猪苓汤。分析这三个经方,皆具清热、通淋、止血之功,都可用于血淋症,不过蒲灰散和滑石白鱼散适用于血瘀者,而猪苓汤则适用于血虚者。

我学习仲景的经验,临床治疗小便不利兼有血瘀者,往往用滑石配合蒲*或血余炭。

另外,猪苓汤不仅可治疗血淋症,还可治疗小便不利所致的水肿症,另外,还可治疗小便不利兼有失眠或烦躁者,疗效甚高。

六则,可以用在百合病。

何谓百合病?临床是指以神志恍惚、精神不定为主要表现的情志病。仲景认为,“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百合病原为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本不发热,为什么变得发起热来呢?这是因为精神抑郁,肝失疏泄,胃肠郁滞而化热。滑石清热,能“荡胃中积聚寒热”,故服后“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若“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百合病的病机本为阴虚内热,若误下,更损胃肠津液,导致胃热便结,进而出现胃气上逆。仍要用滑石清热和胃。

我临床治疗阴虚失眠,常喜用百合知母汤或百合生地汤,或病人出现发热(有时并非体温升高,而是病人自觉烦热,体温却正常,我亦认为是发热),即加滑石,有良效。

七则,针对血证。

滑石不但入气分,亦入血分。《本草纲目》记载,滑石治“吐血衄血”;《得配本草》亦云,滑石“治积热吐衄”;《本草疏经》谓滑石治“伤寒症鼻衄……鼻血流出”。张锡纯的治吐衄的经验方,即用代赭石配滑石,“善治因热吐血衄血”。其法,将代赭石、滑石等分研细,热时新汲井泉水送服,冷时开水送服一两或至二两。

分析其取效的机理,滑石甘寒,能退血热。动血多由于火,火盛则迫血妄行,以致血溢脉外而出血。叶天士云:“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需凉血散血。”故取二药寒凉之性以凉血止血。凡吐衄都当先降胃气,滑石能降胃火,又入肺经,肺开窍于鼻,故能治吐衄。

八则,关于滑石的用量

滑石入煎应该用多少克?《中国药典》规定的剂量是10-20克,这是滑石的法定剂量。但历史医家在临床处方中其剂量比较灵活,且剂量大小与与诸多因素相关,比如医家的个人经验习惯、主治病症、患者体质等等。就诸家用滑石的剂量来看,张锡纯、冉雪峰用量多偏大,最大可至1两(30克);而小剂量(4克)均出自周小农、汪逢春之手。

综而论之,一般用滑石治疗上焦病证,如咳嗽、呕吐,患者湿热较轻、体虚时,其用量偏小;治疗下焦病证,如癃闭、温病兼证、暑温兼证,且患者湿热壅盛、体壮邪实者,其量多偏大。

小结:滑石无*,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淋浊、癃闭、水肿、脚气、湿温、风温、痢疾、*疸、皮肤病等多种疾病。我的观点是,凡是无*之药,当重视其临床应用。因为药物既然无*,则其偏性不大,若能擅长应用,疗效自然可观。#中医#(董洪涛)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