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栽培药材的相关质量问题报道较多,如防风、前胡、柴胡、半夏、砂仁、白及、枸杞子、天麻、秦艽等。
人工栽培不但解决了野生药材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且为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中药材由野生变家种的过程中,因种植产地选择不适宜、种植技术方法不当、生长年限不够、采收加工方法不当、农药化肥使用不规范等原因,导致药材性状(包括形、色、味、质地、断面、大小等)和内在化学成分与野生品差异较大。如:防风栽培药材蚯蚓头消失,质地柔韧,主根多分枝,断面凤眼圈不明显,裂隙少或无,指标成分含量低;栽培前胡药材根茎处无纤维状叶鞘残基,而是膜质状叶鞘残基,指标成分含量很难合格;丹参药材的栽培品较野生品皮部颜色变浅,断面色白,质硬,丹参酮含量明显下降;麦冬、何首乌、*参、苦参、当归等使用生长调节剂来提高产量,导致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下降;有的药材种植生长年限不够而提前采挖,有的采收季节未到而“抢青”采收等,均导致药材质量下降。另外,在栽培过程中,为防止药材发生病虫害,过度使用农药甚至使用禁用农药的情况依然严重,导致中药材及饮片中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影响用药安全和药材进出口贸易,如人参中有机氯农药五氯硝基苯超标严重;当归中检出甲拌磷、甲基异硫磷及苯线磷等有机磷农药。还有一些中药材因栽培生长周期缩短,有效化学成分和细胞后含物没有完全产生或形成,按标准检验浸出物或有效成分的含量往往不合格,药材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如:羌活栽培年限短,某些成分缺失,特征图谱不符合标准要求;*参中含量测定指标成分不合格等。在产地方面,存在“北药南移”现象,盲目扩大药材种植地域,片面追求产量、降低种植成本,使大量非道地产区的中药材充斥市场。虽然这些药材勉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版)标准,但相比道地产区质量大幅下降。以上质量问题均属中药材种植生产不规范所致,不少种植企业仅以满足该版药典中个别成分含量指标为判定标准,甚至一些所谓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基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版)的质量控制指标作为“终极目标”或最高标准,引导生产作业,导致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劣质的或刚刚符合药典这一基本标准的中药材及饮片。综上,与少数掺伪、染色、增重的中药材及饮片相比,大量的质劣药材所占的比例之大、品种之多,才是当前中药质量的突出问题。应该说,种植养殖环节不规范操作导致了中药的整体质量下降,应引起高度重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