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锦(EuphorbiahumifusaWilld.exSchlecht)和斑地锦(EuphorbiamaculataL.)均属于大戟属(EuphorbiaLinn)植物,该属植物全世界约有种,是被子植物中特大属之一,分布于世界各地,而我国现有80种左右,其中原产66种左右,归化14种。大戟属植物在我国均有分布,其中以西南的横断山区和西北的干旱地区较多。而今天介绍的斑地锦就是归化品种之一,地锦是我国原有品种,鉴于两者外形相似,在各地均称其为地锦,那么它们有无区别呢?下面就来一一介绍这两种药用本草。
地锦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分布范围广阔,除海南外均有分布,多生长于荒地、路旁,田间,草丛,山坡,沙丘等地,全国较为常见,特别是长江以北地区。
地锦茎匍匐生长,多贴敷与地面延展开来,偶尔也调皮的抬起枝头,斜向的望望天空。地锦自基部以上多分枝,基部常具有红色或淡红色装束,茎枝常红色,披有柔毛,但较少。叶对生,常为矩圆形或椭圆形。地锦叶片较小,其叶片基部偏斜不对称,先端钝圆,更为好玩的是其叶自中部为界,上部细齿,下部全缘,这与丘陵平原的分界极为相似,很是值得玩味!
单生的花序处于叶腋处,由于其花较小,肉眼下几乎很难发现它的轮廓,只能看出有些泛*的雄蕊与伸出总苞的花柱,由于已过花期,只能看到宿存的花柱上一枚一枚的果实。果实丛林中,细心的您可能会发现,还未坐果的花柱混杂角落,三棱状果实吸附在花柱上,花柱的下端粘连着还未凋落的4枚腺体,齐齐的隐藏在总苞的裂片下。细心看去,那成簇的蒴果赫然昭示着地锦曾经的繁华。
秋风掠过,带着一抹幽凉的醉意,浇灌着地锦的芳华,仿佛具有了生气,亦似乎地锦小口的吮淬着温酒,让酒的甘烈染红身躯,燃烧蒴果,仿佛一切都醉倒在这秋的意蕴里,久久未能醒来。
不远的大地上,斑地锦匍匐着繁多的枝蔓,尽可能的伸展自己身躯,可不管怎样,依旧只能顾全身旁的点点绿意。淡褐色的枝蔓较为紧密的布满白色的柔毛,包裹着细弱的茎枝,对生的叶片,绿油油的,却不失美感的在其叶眉中心点缀上紫色斑点,使其布满柔毛的的叶片尽显别样的风情。叶片长椭圆形,基部偏斜,稍大的叶片如肾形,红色的叶柄斜挎着完美弧度的叶片,静静的呆在风中,傻呆呆十分的可爱。
花序单生于叶腋,总苞狭杯状,5裂,外被柔毛,腺体4枚,且腺体具具白色附着物,如展开的羽扇,翩翩起舞。蒴果三角状卵形,被柔毛。近距离观察蒴果安静的贴生在极短的花柱上,浑身被满的柔毛却又在分果的丘壑间划清界限。盘坐的附属物犹如盛开的花朵,搭配着镊合的果实分散在这秀丽的叶林之中,似有一番物小不失美的境界。
作为自然界的生灵,斑地锦淋漓尽致的诠释着不管自己多么的弱小,也要用自己的细心去勾勒出属于自己的美丽。
那么就地锦和斑地锦而言,两者的主要区别究竟有哪些呢?下面根据实际的观察将两者显著的差异进行总结。
1、叶片的差异:地锦叶片矩圆形,叶片中心无紫色斑点;斑地锦叶片长椭圆形,叶片中心有紫色斑点。
2、茎的差异:地锦茎多为红色,被稀疏柔毛或无毛;斑地锦被较密的白色柔毛,茎淡褐色。
3、果实的差异:地锦蒴果多为三棱状卵球形,果实外近无毛;斑地锦蒴果三角状卵形,蒴果表面被白色柔毛。
以上三点可以凭借肉眼观即可轻松分辨大戟属的地锦与斑地锦。但根据对地锦和斑地锦自然条件实际情发现,地锦和斑地锦也有一些变异,具体情况为:(1)斑地锦在有些时候其叶片中心的紫色斑点有时会变得很淡,甚至于消失不见,而往往在这个时候,人们会傻傻分不清两者;(2)斑地锦腺体的附属物常常为白色,但偶尔也会遇见淡红色。那么地锦呢?地锦根据时令或是环境的差异,往往会出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其茎上的稀疏柔毛有时会完全消失,变得光滑细腻。
作为地锦,不仅是野外常见的植物,也是我们身旁不可多得的药用本草。根据版《中国药典》一部项下规定,入药称之为“地锦草”,为地锦和斑地锦全草入药。可以见到这外来的归化品种也是登上了国家的法定规范。地锦草为传统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凉血止血,利湿退*。常用于痢,泄泻,咯血,尿血,便血,崩漏,疮疖痈肿,湿热*疸。作为传统的中药,经历了千年的临床应用,也保证了其药用的安全,并在历代的应用中,也衍生了不少经验方剂,去进一步诠释地锦草的繁荣。
下面来一起看下地锦草药材及饮片图片,加深对地锦草的认识。
地锦:常皱缩卷曲,根细小。茎细,呈叉状分枝,表面带紫红色,光滑无毛或疏生白色细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白色中空。单叶对生,具淡红色短柄或几无柄;叶片多皱缩或已脱落,展平后呈长椭圆形,长5?10mm,宽4?6mm;绿色或带紫红色,通常无毛或疏生细柔毛;先端钝圆,基部偏斜,边缘具小锯齿或呈微波状。杯状聚伞花序腋生,细小。蒴果三棱状球形,表面光滑。种子细小,卵形,褐色。气微,味微涩。
地锦草(地锦)--药材
地锦草(地锦)--饮片
斑地锦:叶上表面具红斑。蒴果被稀疏白色短柔毛。
地锦草(斑地锦)--药材
地锦草(斑地锦)--饮片
那么古时所应用的地锦草究竟是那种呢?斑地锦是何时开始登上药用历史呢?带着这个疑问,翻阅古籍,发现地锦草始载于《嘉佑本草》。《本草逢原》记载,地联多生庭院砖缝,茎赤叶青,繁丝如锦,故有是名;《证类本草》描述其为:茎叶细弱,蔓延于地。茎赤,叶青紫色,夏中繁盛;《本草图经》曰:地锦草,生滁州及近道田野中,其苗叶细弱,作蔓遍地,茎赤,叶青赤,中夏茂盛。六月开红花,细实;《本草纲目》曰:田野寺院及阶砌间皆有之小草也。就地而生,茎赤*花黑实,状如蒺藜之朵,断茎有汁;《集解》亦有描述,禹锡曰:地锦草生近道田野,出滁州者尤良。茎叶细弱,蔓延于地,茎赤,叶青紫色,夏中繁盛。六月开红花,结细实,取苗子用之,络石注有地锦,是藤蔓之类,与此同名异物。
有以上本草对地锦草描述可知,古时所用地锦草,均为我国原有种---地锦,形态描述均符合地锦的特征,另外还指出古文献中有藤蔓的地锦是地锦草的同名混淆。
那么斑地锦是怎样呢?
根据文献查阅发现,斑地锦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全草入药,古史文献均未出现斑地锦之名,具体入药时间不详,但根据文字记载,斑地锦药用首载与《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另记录在《上海常用中草药》、《中药大辞典》,后出现在《中国药典》,由此可知斑地锦用药历史并不长。
又根据对其产地分布发现,许多省植物志均未收录斑地锦,但其分布却又十分常见,这一点确实让人费解,不只是出于哪方面考虑。例如北京,河南等地常见斑地锦分布,而其植物志仅有大戟属地锦种,而无斑地锦。鉴于植物多样性及分布,个人观点认为:可适当选择增加修改当地植物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