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药名字有深意,ldquo牛膝rd [复制链接]

1#
主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神农本草经》“吃啥补啥”的理念由来已久,应用广泛,由此逐步形成、诞生了“以形补形”的理论。“以形补形”理论的影响之深使之突破了单纯吃的界限,影响到包括中药命名在内的其他领域。中药宝库中,有一味药物虽属植被,却坐拥“牛膝”之名。此中体现的不但是“以形补形”的理论,更是显现出其与生肖“牛”的联系。为什么叫牛膝?牛膝药用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书中曾有以牛膝治疗痂症的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中牛膝被列为上品,又名“百倍”。明朝时期,医家朱橚则认识到牛膝在果腹充饥中的作用,根据其植物形态,将其命名为“山苋”“对节”,记载于《救荒本草》中,以备应急之用。其中,“百倍”之名乃是对牛膝功效特点的描述。牛膝之所以又名“百倍”,正如《本草纲目》中所言“言其滋补之功如牛之多力也”,隐喻牛膝具有补益人体之功,服之可令人力量显著增强,犹如牛力。“山苋”“对节”之名来源于对牛膝生长环境,形态特征的观察。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注解:“其叶如苋,其节对生,故俗有山苋,对节之称。”而“牛膝”之名,形象地反映出其植物形态和功用特点。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解释曰:“其茎有节,似牛膝,故名。”牛膝茎节部膨大,类似牛的膝盖骨而得名。牛膝功能强腰健膝,可治疗腰膝酸软,符合“以形补形”的理论,故亦是其以“膝”为名之由。牛在农耕文化中有着极高的地位,自古民间就有“饿死亲爹娘,不吃种子粮,不杀老*牛”之说。对于牛的特性,清代刘献在《广阳杂记》中言:“地辟于丑,而牛则辟地之物也,故丑属牛。”明确表明牛与丑时相对应,主要与其开荒辟土的特性有关。因此,自古以来牛就是力量、勤劳、耕种的代表,凡是与之相关的寓意往往会以牛表示,包括给人或物起名:如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以德行著称,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子耕等。这种命名方式同样应用体现在中药的命名中。牛自古被誉为“大力”的象征。牛膝可强筋健骨,因而以“牛”为名,突出了其在强壮补益中的作用。同时,牛下盘稳健,耕种时能够充分将力量通行下达于膝腿。牛膝作用于膝部,具有通补下行的特点,主要用于下部病证。因而以“膝”命名,也是其功效特性的体现。另外,农作时的播种和收割时都要求人体下盘的负重,下盘的有力稳健是长期劳作的根本,故以牛命名“牛膝”亦是希冀双膝能够像牛一样强健,更好地完成田间劳作,为来年的丰收打下基础。牛膝的功用牛膝味甘能补,味苦能泻,味酸入肝,性质平和,乃是一味通补合体而以下行为主的药物。牛膝的性能与功用可以概括为:性味甘、酸,平;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腰膝,活血通经,利尿通淋,引火(血)下行的功用。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肝肾不足、筋骨痿软牛膝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不仅是源于古人“取类比象”“以形补形”的理论,更重要的还是牛膝的性质平和,肝肾同补且性善下行,而能强筋健骨,可用于肝肾不足所引起的筋骨痿废、腰膝酸软的病证。2.瘀血阻滞、气火上逆之证坚实、板结的土壤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故在犁地翻田时要求耕通,耕深。牛虽然行走相对缓慢,但沉稳有力、耐力悠长,在耕种能够将力量通行下达于膝腿部以犁地劳作。“牛膝”的功用特性与之相似:“通行”和“趋下”,能够活血化瘀用于下部瘀血病证,亦可引火下行用于气火上逆之证。3.下肢湿热痿痹在治疗湿热下注引起的下肢痿痹中,牛膝更是不可或缺的药物。牛膝既能通过利尿以使浸淫于筋脉的湿热之邪随小便而出,又可活血通络以通痹止痛,并能补益肝肾以强筋健骨,还可引药下行,可谓一药多效、标本兼顾。宋代诗人*庭坚在《荆州即事药名诗八首》正是借耕种之牛暗藏中药“牛膝”之名,曰:雨如覆盆来,平地没牛膝。回望无夷陵,天南星斗湿。

往期精选文章推荐:

论《金匮要略》因势制宜治则

中医界的达康书记们教你读哪些医书?

脏腑辨证歌诀,记下来,能顶半个老中医的!

一图读懂中医针灸起源与发展

仲景教你用“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