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
柴胡
茹草,茈胡,地熏,山菜,柴草,北柴胡,秋柴胡,硬柴胡,津柴胡,红柴胡,柴胡头,
微寒,苦。归心胞、肝、三焦、胆经。升,阴中之阳。
辛凉解表药
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本品味苦微辛,气平微寒,具轻清上升、宣透疏达之性,长于疏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是治少阳证寒热往来的主药。因能调达肝气、疏理气滞,又能举清阳之气上升,故为肝气不舒、胸胁胀痛及清阳下陷、久泻脱肛等证的常用品,其疏肝解郁之功,可宣畅气血,因而亦可治妇女月经不调。
1.疏散退热:用于感冒发热,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等症,一般恶寒发热的感冒都可应用,常配伍苏叶、荆芥、葛根等同用。
2.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胸膈满闷、胁肋胀痛、月经不调等证,如胆囊炎、胰腺炎及肋间神经痛,常与当归、白芍、香附、川芎、枳壳、元胡等同用。
3.升阳举陷:用于气虚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证。
4.清胆截疟:用于疟疾,常与厚朴、草果、青皮、*芩等配伍应用。
1.柴胡与银柴胡,二药均能退热。但柴胡主要解少阳经的实热,银柴胡主要是退阴分的虚热。二者气味虽皆苦寒,且俱入少阳、厥阴,然又有别,银柴胡清热,治阴虚内热;柴胡清热,治伤寒邪热。
2.柴胡、葛根、升麻,三者均有解表升阳的作用。但柴胡主散少阳之邪,善治往来寒热,有良好的疏散退热之功,尚能升阳举陷,疏肝解郁,调经止痛;葛根为阳明经之主药,既可解肌退热,发表透疹,又能鼓舞胃气上升而生津止渴、升阳举陷。升麻能散肌表风邪,去阳明头痛,功善升举脾胃清阳之气。
1.配*芩:清肝胆热,疏调气机。柴胡和解退热,透泄半表半里之外邪,使从外解;*芩清热泻火,清泄半表半里之里邪,使从内泻。二药合用,升阳达表,退热和解,一散一清,用治外感寒邪少阳症,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胁痛、苔白,脉弦等症。
2.配白芍:疏肝理脾,和解止痛。柴胡疏肝解郁,和解透邪,白芍和营止痛,平肝缓急。二药配合,补散兼施,既疏达肝邪,又能养阴滋液,对肝脾失调有和解止痛之功。
3.配枳实:柴胡透达少阳之邪以升清,枳实攻破阳明之邪以降浊。两药配用,升清降浊,少阳阳明同治,和解攻下并行,治少阳未解,里热已盛,清浊相混诸症。
4.配升麻:柴胡升肝胆之清阳,行气于左,升麻升阳明之清气,行气于右,二药合用,一左一右,升举肝胃之清阳,用治清阳下陷诸症有效。
5.配陈皮:柴胡解郁而升,陈皮行气而降。两药合用,一升一降,通达气机。治肝经气滞,胸胁胀痛,头晕目眩。
6.配前胡:柴胡疏肝解郁而升清,偏于入肝;前胡宣散风热,降气祛痰而主降,偏于人肺。二者均为风药,一升一降,一疏一宣,解热散风,调气止咳效佳。用治风热气滞不宣,胸胁疼痛,咳嗽有痰。
7.配半夏:和解少阳,治伤寒少阳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又治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症者。二药合用,辛开苦降,和解少阳枢机,因有此功。
8.配人参:人参大补元气,柴胡和解少阳枢机,二药相伍,既补且和,使劳热由里达外,治之甚效。
本品性能升发,真阴亏损、肝阳上亢者忌用。
煎服,3-9克,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为伞形科柴胡植物柴胡、狭叶柴胡的根。柴胡生于较干燥的山坡、田野及路旁等处。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等地。狭叶柴胡生于干燥的草原上。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江苏、安徽、湖北及四川等省区。
炒柴胡:取柴胡净片,清炒
《本经》:“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出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一名地熏。”
《本草纲目》:“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
《本草从新》:“宣畅气血,散结调经,……治伤寒邪热,痰热结实,心下烦热,诸疳寒热,头眩呕吐,目赤胸痞胁痛,口苦下聋。”
《本草正义》:“约而言之,柴胡主治,止有二层:一为邪实,则为外邪之在半表半里者,引而出之,使达于表而外邪自散;一为正虚,则为清气之陷于阳分者,举而升之返其宅而中气中振。此外则有肝络不舒之证,在上为胁肋拈痛,在下为脐腹肿胀,实皆阳气不宣,木失条达所致,于应用药中少入柴胡以为佐使而作向导,奏效甚捷。”
引心包经,引三焦经,引胆经,引肝经,具有泻胆,凉胆,凉肝功效,柴胡少用有补脾功效。
同属植物尚有多种都可入药,如银州柴胡B.yinchowenseShanetY.Li;兴安柴胡B.sibiricumVest;竹叶柴胡B.marginatumWall.exDC.等。而大叶柴胡B.longiradiatumTurcz.的干燥根茎,表面密生环节,有*,不可当柴胡用。
中药外敷止痛散:适用于各种腰腿疼,膝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等。
联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