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廷模中药学温里药干姜肉桂吴茱萸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最好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bdfyy/bdfal/

干姜


  第二味药,干姜。干姜和前面解表药学的生姜来源于同一个植物、同一个入药的部位,都是它的根茎。但是我讲生姜的时候说了一下,它不完全是生姜晒干了就是干姜。从陶弘景开始,就认为生姜晒干了不是干姜,这个也是很多人多年没搞清楚的一个问题。什么原因呢?干姜和生姜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栽培品,田间管理有明显地差异。生姜在栽培的过程当中,三天两头不断地要培土,要把它掩埋住,因为生姜的药用的部位是根茎,它本身就属于茎,植物的茎,有趋光性,它要见阳光。有的森林里面见光不是很好的(树)长得又细又长,那就是它的趋光性使然,导致了这个(结果)。生姜它茎也想见阳光,不断地培土它就使劲地长,越培土它就越长,所以我们到了秋夏天,看见很多地方那个所谓的子姜非常鲜嫩,有的那个根茎非常的长,把它作为疏菜,里面的纤维很少,很嫩、很脆,那就作生姜用比较好。作干姜呢?在栽培的过程当中,不培土,直接把根茎暴露在土表,它已经见光了,它就不再拼命地长,它就使内在的成分不断地积累。所以生姜,因为它长得很快,内在的一些成分积累的不够,所以晒干了以后,非常轻。皱缩的,不能作干姜用。干姜因为它内在的成分很丰满,晒干了以后,基本上不怎么皱缩,体积也不怎么减少,质地非常沉重,主要就是它的栽培的方法、管理的方法不一样。现代研究生姜和干姜的化学成分不完全相同,尤其是有的相同的成分,它的比例有差异,但是和功效的相关性,现在没有最终地解释。但是至少说明了,中药里面生姜和干姜作为两味不同的药使用,并不仅仅是有水分没有水分这么简单,是化学成分有明显地差异,功效也有明显地差异,有它相关的物质基础,就说一下它药材的问题。


  干姜作为一个温里药,写的是温中,就不像附子,就写散寒止痛。因为干姜相对于很多温里药,它的止痛作用不是很突出,所以也回避了止痛,不说温中止痛,简单两个字也可以,就叫温中。它主要作用的部位就在脾胃,凡是脾胃有寒的,不管寒实证或者虚寒证,也不管表现为疼痛、表现为胀满、表现为食欲降低、表现为消化不良、表现为腹泻、表现为恶心呕吐,都可以用。但是作相应的配伍,什么症状突出就配伍有针对性的,比如说恶心呕吐突出了,配伍止呕的药;疼痛突出了,配伍止痛作用强的药,作相应的这种配伍。干姜的第一功效就是温中两个字。我们这里四个字,温中散寒,一般不说它止痛,也不笼统说它是温里散寒,或者散寒止痛。因为它部位在经络方面它可以用,不是它的特征,用得不多,没有那么多大的意义。这个我就是在讲概述当中笼统地称祛寒或者散寒止痛,和局限地称温中,区别就在这里。但是里和中有时是相通的,古人没有这么明确地区别。古人在本草文献里面,有的温中、温里是一回事,但是我们现在的教科书已经比较规范了。温里就比较广泛,温中就比较局限,就指的是中焦。这是关于干姜温中它的对应证,就是脾胃有寒的,不管虚或者实都用,虚,配伍的补虚的药。


  第二个功效,回阳,或者回阳通脉,都可以。两个字就是回阳,四个字就是回阳通脉。没有哪一个书上说干姜也是写的回阳救逆,但是附子就是回阳救逆,但同样都是用于亡阳证,这是有深刻地原因。因为亡阳证两大主要的症状,我刚才讲附子的时候讲(了)。第一个,四肢逆冷。为什么四肢逆冷呢?肾阳衰败。干姜不能作用于肾经,所以它没有增强肾中阳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对于四肢逆冷没有针对性,所以不称回阳救逆。干姜主要是归心,能够振奋心的阳气,它主要是改善脉细欲绝的这个症状,所以叫做回阳通脉,和它主要归心经的这种回阳作用联系起来,所以是有微妙的(区别),回阳救逆和回阳通脉。一个是作用于心,一个是心肾,都有很好的作用。尽管两个药是配伍在一起使用,这个需要说明的,所以用于亡阳证,作为附子的辅助药,四逆汤刚才讲(了),我们就不多讲了。另外一个就是温肺化饮,用于肺寒引起的痰饮咳喘,类似于生姜,只不过温性比生姜强,在张仲景的一些方当中,苓甘五味姜辛汤里面治疗寒饮咳喘的汤很常用。所以干姜就这么三个方面(作用)。

学了干姜以后,可以和生姜作一个简单地对比。它和生姜相同的都能温中,但是干姜的温中的作用强于生姜,但是生姜长于止呕,干姜这方面不强,所以回避了。温中有强弱,止呕的程度有差异,干姜是不是完全不能止呕呢?不明显,所以少用,不如生姜,没有优势,实际上是回避的态度,不置可否的处理,也不能说它完全没有,所以这是第一,温中。第二,都能温肺,都能温肺化饮,也是干姜强于生姜。这两点是相似的,或者相同的。不同的,生姜能够发散风寒,常常用于风寒表证,而干姜能够回阳通脉,常常用于亡阳证,作为一个辅助药。所以生姜和干姜的比较是很容易的,内容也比较简单,这是关于干姜的内容。

肉桂


  第三个药,肉桂。(肉桂)和解表药的第二味药桂枝(来自)同一种植物。桂枝是用的当年生的嫩枝,肉桂主要是用的干皮,树干的。另外比较粗的枝皮,也可以剥下来。树干比较大的靠近地的那一些部位剥下来,往往就把它压成平板状,所以在商品药材当中,我们把它叫做板桂。那一般是比较大的树干,靠近地的那一部分。中间的那个比较直的那树干,往往把它树皮剥下来以后,放在一个特制的模型里边,把它压制成形,什么形状呢?两边有一点卷曲,中间有一点点凹陷,这样的就所谓的是这种企边桂。那个企,企鹅的那个企,企边桂。两边好像削掉了一部分,企边的,两侧有点弯曲,中间有点凹陷。树枝剥的皮就让它自然卷曲,自然卷曲就是筒状,所以有的叫筒桂,现在又叫桂通,或者桂尔通,有的药材,商人又把它叫做官桂。所以官桂、桂通、桂尔通、筒桂,都是树枝的皮,主要就这么一些商品的规格。最好的是企边桂,企边桂最好的又是越南的清化桂,比我们国产的广西的质量更好一些。肉桂去掉了表面的栓皮,把它刮掉,那就叫桂心。桂心并不是那肉桂把皮剥掉了,只用木质部,那不对的,桂心是指的肉桂去掉了栓皮。这是我们书上因为涉及到了,概述部分企边桂、板桂、桂通就是我讲的三种不同的部位,采取不同的方法。不管什么桂刮掉了栓皮,都可以叫做桂心。


  肉桂的第一个功效也是补火助阳,类似于附子,通过补命门之火,用于温助全身的阳气,所以它也是用于阳虚诸证,不管肾阳虚、心阳虚,或者脾阳虚、脾肾阳虚、心脾阳虚,或者心肾阳虚,什么阳虚证都可以和相应的药物配伍,而且常常和附子相须为用。但是附子和肉桂在补火助阳方面,因为它来源完全不同,应该有不同的地方,如果同学们要问附子和肉桂在补火助阳方面有什么区别?我现在只能告诉大家一点,就是说心肾阳气衰败的时候要回阳救逆,附子有明显地作用,而肉桂没有明显地作用。所以一般的亡阳证用附子,很少用肉桂,即使用也是一个辅助的药,我只能告诉大家这一点。至于说比如说治疗普通的肾阳虚,比如说兴奋性功能谁的作用好?改善肾不能主水的状况谁的作用好?促进生长发育、温煦形体附子好或者肉桂好?我现在不能准确地告诉大家。也就是说在补火助阳还可以分化,我们现在分化不够,这是中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所以为什么我说中药现代的核心也是功效,它是《中药学》的一个生长点,基本理论的发展很难,那应用最多,多治了一种病,少治了一种病,没有实际的意义,关键在功效。尤其是像这一类的功效的分化,是《中药学》我们要重点
  下面第四味药,吴茱萸。这个(吴茱萸)是一个芸香科的植物,古时候单纯叫茱萸。比如说我们学那个唐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那茱萸就是指的这个。因为中药里面有不同的茱萸,比如今后学的山茱萸,那(是)完全不同的药;另外还有一种食茱萸,饮食的食,食茱萸,樗叶花椒,不常用,它有多种茱萸。这个是类似于花椒一样的芸香科的成熟的果实。因为主要产在江浙一带,所以和产地联系起来,古代就称为吴茱萸。


  这个药作为一个温里药,也是散寒止痛,所以它包括了温中,也包括了温经。它用于经脉受寒的头痛、腹痛,所以有些痛经的方这些都用,用它来温肝经经脉,比如张仲景的温经汤、吴茱萸汤等等。它可以温经,也可以温中。凡是胃寒或者脾胃有寒的病证,都可以广泛地使用,这符合我们前边统一讲的。另外,它又有止呕的作用。本身它是一个温中的药,又能止呕,所以和前面生姜一样,最适合于胃寒呕吐,但是止呕又是独立的,它可以去性存用,所以吴茱萸常常又和一些清胃热的药,比如说*连配伍,胃热呕吐或者肝郁化火而引起的呕吐,左金丸就是一个代表的方,不但用于中焦有热的呕吐,也可以用于中焦有热的疼痛,左金丸就是这样一个方。另外,它是苦燥的药,苦燥的药能够燥湿。吴茱萸的燥湿主要就是用于泄泻,腹泻,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四神丸。四神丸是脾肾阳虚,脾肾阳虚的病理基础导致了腹泻,(第)一个是阳虚;(第)二个有寒,阳虚生内寒;第三个,湿浊内盛。那么要治疗这样的阳虚的腹泻,(第)一个要补阳,(第)二个要散寒止痛,第三个要燥湿。吴茱萸在里面主要是散寒燥湿的。我们有的书上说吴茱萸能够补阳或者助阳,四神丸用于脾肾阳虚的腹泻整个方能够助阳,但是里面主要是补骨脂,与吴茱萸没有关系。至于止泻,主要是通过燥湿,缓和了腹泻,四神丸止泻的是肉豆蔻和五味子才是收敛性的,吴茱萸不是收敛性的,所以吴茱萸的燥湿止泻的功效重点在燥湿,而不在止泻,所以止泻两个字可以删掉,而燥湿两个字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它在方里面是针对的寒湿,它温中燥湿,有利于缓解腹泻,但与助阳无关,助阳是补骨脂的,所以今后学四神丸就知道这种情况。我们经常把复方和单味药混淆了,有的就说它是一个助阳止泻(药),有的单说它就说止泻,这都没有突出重点,突出重点就是燥湿两个字,五版教材最规范,只有这两个字,这个是对于吴茱萸的功用的情况。


  吴茱萸有一定的*性,*性就用多了不但头晕,而且出现视觉障碍,看不清楚东西。但是很容易恢复,停药以后很短的时间就消除了,所以提醒吴茱萸的用量不要太大,大了不但它动火,而且李时珍说的“伤目”,也就是要影响视力,看东西的时候不清楚,还有其他的一些精神症状,或者引起错觉这样的一些,所以注意它有一定的*性。(吴茱萸)和附子这两味药是这一章里面有*的药物。


  这里我们就把这一章要求掌握的最重要的四味药(讲完了)。这四味药当中附子可以和肉桂比较,干姜可以和生姜比较,肉桂可以和桂枝比较。肉桂和桂枝比较,其实温阳都是一样的,一个强,一个弱,桂枝弱一些,肉桂强一些;都能温经散寒,也是肉桂强一点,桂枝弱一点。不同的一点,就是桂枝是个解表药,肉桂没有,根据现在的书记载,所以很容易比较。

本课程参考用书可通过如下链接购买:

前期课程目录: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麻*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桂枝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紫苏、生姜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香薷、荆芥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防风、羌活、白芷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细辛、苍耳子、辛夷、藁本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桑叶、菊花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蝉蜕、蔓荆子、葛根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柴胡、升麻、淡豆豉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泻火药:芦根、天花粉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泻火药:栀子、夏枯草、决明子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燥湿药:*芩、*连、*柏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燥湿药:龙胆草、苦参、穿心莲、秦皮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金银花、连翘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板蓝根、大青叶、青黛、贯众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鱼腥草、蒲公英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紫花地丁、土茯苓、熊胆、野菊花、红藤、败酱草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山豆根、射干、马勃、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凉血药:生地*、玄参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凉血药:牡丹皮、赤芍、水牛角、紫草

张廷模:《中药学》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胡、胡*连

张廷模:《中药学》攻下药:芒硝

张廷模:《中药学》攻下药:大*

张廷模:《中药学》攻下药:番泻叶、芦荟

张廷模:《中药学》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

张廷模:《中药学》峻下逐水药:甘遂、大戟

张廷模:《中药学》峻下逐水药:芫花、牵牛子

张廷模:《中药学》峻下逐水药:商陆、巴豆

张廷模:《中药学》祛风湿药:独活、威灵仙

张廷模:《中药学》祛风湿药:乌头、木瓜、乌梢蛇等

张廷模:《中药学》祛风湿清热药:防己、秦艽

张廷模:《中药学》祛风湿清热药:络石藤、雷公藤、豨签草、臭梧桐、桑枝

张廷模:《中药学》化湿药:苍术

张廷模:《中药学》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狗脊

张廷模:《中药学》化湿药:厚朴、藿香、佩兰

张廷模:《中药学》化湿药:豆蔻、砂仁、草果

张廷模:《中药学》利水渗湿药:茯苓、猪苓、泽泻、薏苡

张廷模:《中药学》温里药:附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