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湿药的概述部分。第一个,关于化湿药的含义。简单地讲,就是以化湿为主要功效,常常治疗湿阻中焦的药物,称为化湿药。这一类药绝大多数都有明显的芳香的气味,前人都认为这一类药“以气用事”。什么叫以气用事呢?就是说它的芳香的气味是它产生疗效、发挥治疗效果重要的因素,这个就提示我们对这一类的药物要充分的保护它的芳香气味。“以气用事”,它气味没有了,可能它的功效就不能正常的发挥,就没有这方面的功能主治,从现在来讲,就是含芳香性的挥发油,所以我们在剂型选择的时候,比如说在汤剂煎煮的时候,这个就要给予高度地重视、给予应有的
根据中医的理论,如果湿邪进入人体或者人体内生湿邪以后,有效的能处理湿邪的就是脾。脾主运化,那个脾主运化,不仅仅是运化水谷的精微,也运化消化吸收以后产生的一些水液、水湿,都是要靠脾来运化,最后才能散布全身,或者最后排出体外。如果说脾的功能降低了,它处理水湿也就是运化水湿的能力也降低,不仅仅是一个消化能力降低,处理水湿的能力也有降低。再有一种情况,脾不虚,完全正常,如果因为某一些原因进入到人体的水湿,大量的增加,超过了脾的运化水湿的能力,水湿也会停滞。这两种情况,首先受到伤害的是脾脏本身,所以在《内经》的时候就提出了,不但提出了“脾主运化”,而且提出了“脾恶湿”,那么也是脾很容易受到水湿的、湿浊的伤害。用这一类的芳香的药物,容易消除脾受到湿邪伤害的这样的一些病理改变,或者出现的症状,所以后人又提出“脾喜燥”,或者“脾喜温燥而恶湿”。它不喜欢湿浊,而喜欢一种温燥的状态,或者温燥的药物,就有这样一些基本的理论。这一类的药物它主要就是针对水湿停聚在脾,或者说中焦的一类药物,所以说化湿的功效,主要是消除停积于脾的这种水湿或者湿浊,说它作用的部位比较固定、比较局限。这一类的药物当中,绝大多数都是芳香的,但是也有例外。在学习的时候需要注意,也是从中药理论上处理起来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一般称的化湿药,都说芳香化湿药,我们这一章要学的八味药都是芳香的,包括其他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也是芳香的。比如说香薷解表药当中,它也是芳香化湿药;我们今后在开窍药当中要学的石菖蒲,也是芳香的,这些称芳香化湿药确实名副其实。但是我们刚学过的祛风湿药当中的木瓜,木瓜下面不要求的蚕砂,习惯上也认为是化湿药,还有今后我们学补气药当中的扁豆,也有化湿作用,这三个药能不能认为是芳香的呢?从它的物理性状来讲没有明显的芳香,而且从化学成分来研究,挥发油几乎没有,好像蚕砂里面还有很微量的,木瓜这些几乎没有。所以这一类的药有例外,都称为芳香化湿药,并不严谨。但是那样的几种化湿药,比如木瓜、扁豆,在化湿药当中不是主要的,它的作用不强,真正地治疗脾有湿浊的时候,往往可能还显得不是很重要,所以这个还是在理论上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就是什么叫化湿?当然肯定它作用的部位,像木瓜、扁豆这些它基本上还是作用在中焦,以脾为主。因为脾是恶湿的,水湿容易伤害脾。胃是喜欢凉润的,脾是喜欢温燥的,所以相对来说,湿浊侵犯的部位是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比如说一个城市的水处理的系统,比如说一个自来水厂,它是供应处理全市的水湿的,相当于脾的这个功能。比如说设计的能力,自来水厂每一天处理水的能力比如说三十万吨,突然一天,给这个水厂就让它流进去五十万吨的,那有二十万吨它处理不了,本身它就停积在自来水厂本身,首先受到了水的淹没或者影响的是这个厂的本身,然后才是其他的民众或者其他的部门。另外,设备老化了,它现在每天处理不了三十万吨了,同样的每天送三十万吨,它只能处理二十万吨,还有十万吨,这个就是脾虚生湿。前一种情况就是湿阻中焦、湿邪困脾,这个例子不一定很恰当。用于这一类的药物,它的作用部位可能能够帮助大家理解。这个都是在含义当中需要说明的,所以它基本功效就是化湿,化湿是以中焦为主。所以我们书上说的运脾,中焦当中相对于脾有病,胃更加重要,这里治疗湿浊阻中,也可以就叫湿阻中焦等等。多数芳香,但是并不绝对。
第二个问题,功效与主治,芳香化湿药或者化湿药最基本的功效就是化湿二字。要注意的是化湿的功效,有时候把它称为化浊,或者叫去浊。因为湿又叫浊邪,或者湿浊混称,或者就叫祛湿浊,化湿、化浊是同样的功效。然后人们常常把化湿产生的后果联系在一起,比如说往往使中焦更加调和,叫化湿和中,化浊和中。刚才我讲了中焦脾胃,其中更重要的是脾恶湿,所以有的叫化湿运脾,通过化湿来恢复脾的运化功能,那比如我们这个含义当中就讲的运脾。有的就在动词上作文章,化湿健脾也是健运脾胃、健运脾土,所以运脾和健脾在这个地方就是增强健运的意思,同义的化湿健脾、化湿运脾;有的还用其他的动词,化湿悦脾,喜悦的悦、化湿醒脾,化湿悦脾、化湿醒脾,其实都是增强脾的运化功能的意思,只是动词变化,这个是联系到脏腑,与胃也不是完全没有关系,有的称化湿和中、有的是化湿和胃,也是可以的。所以化湿药的基本功效它有不同的称谓,有多种称谓,在应用的时候,根据自己的这种喜恶,或者你觉得什么好?根据自己的理解、根据自己的喜恶,可以任意的使用,应该说没有本质的区别,这是关于功效。那么化湿药它化湿功效的对应的主治,在概述当中叫做湿浊中阻,这个也可以。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比如说我们《中医诊断学》可能叫做湿阻中焦,那么中焦里面又是以影响脾为主,所以有的又把它叫做湿邪困脾或者湿浊困脾,或者湿困脾胃,把胃也联系在一起,湿困脾胃。在有的书里面,把主动的语态改为被动的语态,把它倒过来,脾为湿困。其实指的都是湿阻中焦,术语不一样,它是同一个证候,这个证候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呢?就是中焦的一些功能失和了、失调了,我们在《中医诊断学》里面,在胃的辨证当中,有湿阻中焦,脾胃的辨证。我们在《中药学》里面,也是简单地把它的一些症状,功效与主治的第二段的第三行,湿邪困脾,也就是湿阻中焦或者脾为湿困等等,都可以。症见脘腹胀满。为什么胀满呢?湿阻则气滞,本身湿邪停留在中焦也会胀满,气机阻滞更要胀满。然后体倦,这个是湿浊致病的一个特征。恶心、呕吐、口甘多涎、食少便溏、舌苔厚腻或者舌苔白腻,有的不一定白,比如说湿热困脾,那可能是*腻的,总的舌苔比较厚腻,主要就用于这样的一些症状。具体的症状就结合到《诊断学》、结合到我们这个书上,这个很容易记忆。所以化湿药的基本功效就是化湿,主治的就是湿阻中焦,症见怎么怎么怎么?都可以叙述,然后可能还需要加一句话,也可以用于湿温、暑湿和脾虚生湿的证候。因为这样的一些病证,它的临床表现当中有湿阻中焦的这种情况发生。脾虚生湿,就刚才我说的那个自来水厂处理水湿的功能降低了,但是它仍然有湿阻中焦,只不过它是虚证,普遍称的湿阻中焦是实证,基本上属于实证,它可以不配补脾的药、补气的药,脾虚生湿往往可能要以补气健脾为主,在补气健脾的同时,把它加上芳香化湿药,那么芳香化湿药的地位就比较次一点,所以它意义不一样。湿温和暑湿,虽然它是一种温热性的疾病,但它也有湿阻中焦的临床表现。这个时候,我们在针对温邪、暑邪的时候,配伍一点化湿的药物,也是能够明显增强的疗效。所以大家要注意的,就是它的主治不单一,但最主要的是湿阻中焦,其他的病证如果出现了湿阻中焦,比如说脾虚生湿,暑湿、湿温也可以使用,把主次分辨清楚。这一类的药一般都没有很重要的兼有功效,所以我们不需要再说了。当然是不是具体的药,有没有兼有功效呢?有。要说比较有意义的,就是有行气作用,这一章大多数药,都能兼能行气,行气有利于中焦湿邪的宣化,也可以说(这是兼有功效),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关于性能特点。这一类药的性能特点,一般都有明显地规律性。首先从药味来讲,都有辛味,因为化湿有行散的特征,使中焦凝结的水湿把它分散开了,散掉了,这个也符合于辛能行能散。另外,辛也表示它的芳香气味,强调以气用事,要保护它的芳香气味,所以都有意义。每一味芳香化湿药,都有辛味,有一部分还有苦味。因为有一部分同时它又是苦温燥湿药,它又有苦燥之性,所以以辛为主,有的兼有苦,这是从药味(讲)。(从)药性来讲,偏于温燥,一般都是偏温的药,其中只有一味药,比如说佩兰一般认为温性不明显,很多书都是写的平性,包括我们这个书,写的平性,但是佩兰是要求了解的一个药,所以药性并不重要,但是对于它本身用的时候,药性又很重要。所以我们简单地知道,除了佩兰比较平和以外,一般都是有明显温性的,所以都是辛温,或者辛苦温为主的。归经,这个更简单了,它治疗的是中焦,以脾为主,所以主要的归经是脾经,同时有胃,所以归经就在脾胃,所以性能特征有很突出的规律性,容易把它记住。
第四个问题,配伍应用,也是那个寒热虚实。有寒的,就称为寒湿中阻,还要配伍温里药;有热的,湿热中阻,配伍清热燥湿的这一类清热药,清热燥湿、清热利湿;虚,脾虚生湿,配伍健脾补气的药,配伍其他补虚药的可能比较少,主要是配伍补气的药;湿,除了寒热以外,比如说它湿浊偏盛,还可以配伍除湿的药。有饮食积滞的,配伍消食的药,有气滞的,一般都有气滞,都可以配伍行气药,所以配伍行气药也是对于这一章药物比较有共性的地方,不管寒、热、虚,它都可以和行气药组成方剂。所以配伍一个是寒热虚实。另外,一个症状,湿阻中焦,如果有恶心呕吐,可以配伍和胃止呕的药。如果说便溏腹泻比较明显,还可以配伍除湿止泻的(药)。比如说通过分消,通过一些利水渗湿的药,有利于腹泻的减轻,这些配伍都是成立的,而且是有适用价值的,这是关于配伍应用。
第五个(问题),使用注意。使用注意,也可以因证选药。这个因证选药,比如说湿阻中焦,可能有的偏寒偏热,如果说偏寒的,那可能就选温燥性比较强的;偏热的,可能选温燥性比较弱的,或者比较平和的,也属于因证选药。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内容。另外,三因制宜。比如说炎热潮湿的,可能就选偏于能够清湿热的,尤其这方面的配伍可能就要强调一些;反过来,比如说寒湿比较盛的地方,选温燥的可能就要重一点。对于人体也是这样,素体偏于寒湿的,或者偏于湿热的,都有相应的内容。另外一个,就(是)中病即止。中病既止就是说不要过用,过用了这一类的药,都是香燥的、温燥的,不要伤津液,要恰到好处。另外一个,证候禁忌。这一类的药是针对湿浊的,反过来,没有湿浊,反而津液本身就不足的,不但不有余,反而不足,热病伤津的,阴虚的,一般不宜使用,或者要慎用。另外,从药材方面的使用注意,芳香的药不能久煎,汤剂当中不能久煎,就是现在作现代的剂型,作丸剂、胶囊剂这一类的药,在新药审评的过程当中,看那个工艺是不是合理?首先就要看提没有提挥发油,有没有这样一个工艺路线(在)里面?没有的,可能这一类的药,新药形成的工艺肯定就通不过,肯定就要被毙掉,或者重做,都是为了保护它的芳香性的挥发成分。所以药材的这个性状所决定了,传统做汤剂,应当后下,不能久煎。就是现代的剂型,也要充分利用它的芳香成分。所以这个就是这一类的药的使用注意,我们下一节课再介绍具体的药物。
前面介绍了化湿药的概念部分,现在来介绍化湿药的具体药物。在这一章里面介绍的化湿药物就一共有八味药,那么另外比较典型的芳香化湿药,就是前面讲过的解表药当中的香薷,开窍药当中的石菖蒲,其余还有一些虽然功效里面有化湿,像木瓜、扁豆之类,但不是很典型的芳香化湿药,所以把前后的、把它可以结合起来,这样子理解一些问题。
苍朮
那么下面第一味也是要求掌握的化湿药,苍术。注意它的读音,这苍术[zhu]、术[zhu],不能读苍术[shu]。那么在没有学中药这一味药以前,大家如果读成苍术[shu]了,可以原谅,那么从今天起苍术[shu]就不能原谅了。现在从字形,那么字和现在的技术的术是一样的,算术、技术的术一样,那么为什么会造成,我觉得是在汉字简化的时候,千虑一失的地方。本来苍术[zhu]的术[zhu],它自古以来那么它就读术[zhu],那么不同的地方它就是最后这一笔的时候,繁体字它是弯的,像甲、乙、丙、丁的乙字这样的弯钩,我们过去看一些古典小说,比如说岳飞传里面的什么金兀术、金兀术,那么自古以来就那样写。那么后来因为术字,和技术、算术的术,同时简化成同一个字,所以(术)字分别是两个繁体字的简化字,它身兼两任,两个角色,它同时是,其实作为繁体字的术字,从笔画来讲是五划,所以实际上没有达到简化字简化的目的,因为笔画一画也没有少,只不过就是笔画,最后的笔画的形状比较省事一点,没有弯钩了,所以严格来讲不应该简化。按我个人的观点,我不是文字专家,这样子因为造成了一些混乱,尤其是学中药,很多人没有学中医、中药的时候,都是读苍术[shu],今后的白术也发生这样的错误,如果不简化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读音的错误的这种情况了。所以关于它的读音问题,我们首先注意。那么苍术它有明显的芳香的气味,所以它首先是一个芳香化湿的药,所以在功效里面我们可以说它化湿,但是苍术又是有明显苦味的药,而且它的燥性是比较强的,所以它同时又是苦温燥湿药,它既是芳香化湿药,又是苦温燥湿药。那么从作用强度来讲,苦温燥湿的强度,应该强于芳香化湿,所以在习惯上苍术的功效,一开始不是讲化湿,而是提它的燥湿,强调的是苦味,辛味就显得比较次要。如果说同学们今后在使用当中,你说苍术有芳香化湿的作用,有化湿功效等等,并不错,它本身就有(这)功效,只是它相对于燥湿而言,比较次要一点。所以我们首先功效里面,第一是燥湿。那么另外健脾,对苍术来说,它既是通过燥湿,增强脾的健运功能,更主要的苍术健脾又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功效。对苍术来讲,它本身又是一个健脾药,是两个并列的功效,既能燥湿,又能健脾。这样理解对苍术来讲,才比较公正、比较准确、比较符合实际情况。那么苍术的功效的对应的主治证,仍然是湿浊中阻,或者就是一般的湿阻中焦,或者湿邪困脾。那么苍术是治疗这样的一个证型的最常用、最主要的药物。所以一般的书上就说苍术是治疗湿阻中焦或者湿浊中阻的要药。为什么重要?那么它有很强的化湿、燥湿作用,能够消除中焦的湿浊。同时又有一定的健脾作用。那么脾胃健运也有利于湿浊的运化和消除,它其实是一个双重的一个治疗作用,所以在治疗湿浊中阻的基础方,平胃散,苍术作为主药,作为君药,它是最基本方的最主要药物,所以当然是要药。所以湿阻中焦,不管寒热虚实都可以以平胃散来加减、化裁,如果寒邪偏盛的,那么加上一点温中的药,如果是湿热偏盛的,那么加一点清热、清湿热的药。它可以比如说和*连、*芩这样的一些药物使用,脾虚的那么再配伍一些另外的像白术啊,或者人参这一类的健脾,或者茯苓这一类的健脾除湿的药。那么由于湿浊中阻,而引起的其它的一些病证,比如说导致了进一步发生了痰饮、水肿等等,苍术也是能用的,但是它都是与湿浊阻止中焦有关,所以它是一个要药,应用非常广泛。那么我们书上在应用一里面,举了很多的例子来说明它,比如说偏热的、偏虚的、偏寒的,那么除了引起简单的湿浊中焦以外,如果湿浊内盛出现了水肿、出现了痰饮,那么它加减变化,这些都是今后方剂当中经常常用的,不需要记,那么我们简单地就知道它是一个治疗湿阻中焦的要药,那么另外还要记住一点什么,因为湿阻中焦,常常就有气机阻滞,但是苍术尽管作用很强,但它本身没有行气作用,所以往往要加上行气的药,这样才能全面适应湿阻中焦的证型的需要。所以在平胃散里面,还有厚朴、陈皮,这厚朴和陈皮,本身又是燥湿药,那么在燥湿方面,它增效,又可以弥补苍术没有行气的这样一个不足,所以整个平胃散方,燥湿作用和行气作用都很强,所以是治疗湿阻中焦,有代表性的一个有名的方剂。就是我们前面谈到了湿阻中焦一般都要配伍行气药,那么平胃散就是很好的一个例证。所以大家应该作一定的了解,所以配伍行气的药。
另外苍术尽管有健脾的独立功效,那么健脾就可以用于脾虚证、脾失健运。在古方当中常常这样子在用,但是在现在的临床当中,单纯的脾虚用苍术的不多了,为什么不多,因为它和白术相比较,没有优势,在古方当中,苍术、白术不分,比如说我们今后学张仲景的方,就是术用多少,可能是苍术也可能是白术。那我们现在就要来区别,如果是脾虚为主的,那可能就要选用白术。如果是以湿浊偏盛的,可能就要以苍术为主,选苍术。因为它在健脾方面,和白术相比较,不很重要了,所以我们书上在主治当中、应用当中没有专门地提脾虚,只是脾虚有湿浊偏盛的时候,可以用苍术。真正的脾虚证,苍术是可以用的,只是说它现在的不是很重要,它不是没有功效,它有,所以就是说明一点,注意第一个功效,就这一些内容。第二个苍术祛风湿,它又是祛风湿药。那么祛风湿药,它属于祛风湿散寒药,因为它是温性的药,所以它总体上来,它比较适合于风湿寒痹。但是苍术有一个更重要的特征,它长于除湿,它既能祛风湿来除湿,又可以通过燥湿,所以对于风湿寒痹,它最重要的、最佳的适应证,是湿浊偏盛的湿痹,或者叫着痹。那么湿痹有寒热之分,尽管它比较适合于湿痹当中的寒证,和一些祛风湿散寒药配伍在一起,如果是风湿痹证湿浊偏盛的,热化了湿热痹证。苍术同样有明显的疗效,也是很常用的,那么经常和*柏配伍,所以有的书上针对这种情况,说苍术和*柏,是相须的,那么主要是根据湿浊偏盛角度来讲的。所以它用于风湿痹证,湿热痹证,也很常用。它可以和一些清热药,比如说*柏,我们书上讲还可以配伍石膏、知母这一类的清热药,也是可以。配伍今后(学的)薏仁也是偏寒的,也是经常用于湿热痹证,也行,我们前面学的什么络石藤啊、秦艽啊、防己其实都可以配伍。苍术对湿热痹证、关节红肿疼痛,这是在祛风湿方面。另外苍术解表,是一个发散风寒的药,主要用于风寒表证,尤其是风寒表证,兼有湿浊中阻,药也可以表里同治。所以在一些古方,治疗表寒证当中,和前面的一些发散风寒的药,苍术也是相当常用的一个药物,相当常用。所以我们在记祛风湿药的时候,不能忘掉这一点,苍术也是其中之一。比如说有名的神术散,里面的术那么就是苍术,主要的是治疗的风寒表证。所以苍术的最基本的四个功效,应该说,就是这些情况。另外在有的书上,苍术有另外一个功效,就说它明目。我们把它放在此外,也是采取一个淡化的一个方式。因为苍术的明目,主要就是治疗在中医里面的雀目,就是现在的夜盲症,那么夜盲症主要是食物里面的维生素A的含量不够,导致的一种眼病,严重的还会出现角膜软化,那么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都比较高了,如果是因为饮食的原因出现雀目或者说夜盲症,临床上几乎是见不到的,就是现在一些,比如说到南极、北极去考察的、高山这些探险的,长期住在野外,食物的营养成分都是保证了的,都均衡,一般都不会造成夜盲症。现在临床上没有什么使用价值,所以我们把它采用一个很淡化了的方法。中药要实用,不实用的功效那么增加大家的记忆,增加大家的学习负担,没有必要,所以我们有的书上把明目放在这功效的正文里边,因为它的实用性不大了,所以我们现在把它放在此外里面了,这是关于苍术。
另外有关苍术的品种。我们书上来源于两个品种,一个是来源于茅苍术,一个来源于北苍术。那么茅苍术,最好的产地,就是江苏的茅山,江苏的茅山质量最好。那么切开以后,它有很多红色的点,叫朱砂点,其实是它的油腺,它含的挥发油的含量很高,这是它一个很典型的特征,所以从南北苍术来分,南苍术优于北苍术。那么南苍术本身,江苏的茅山又是个道地产区,所以南苍术又称为茅术,就是这样来的。茅术有一个特征,切片以后,很快的出现白霜一样的物质,那么所以有的把它叫霜苍术,那么是它的一个典型的特征。医院的一个领导,参加药房加工苍术的时候,就是茅苍术,把它切片了以后,就起了一层白霜。他批评药房的加工人员,说你们怎么这么不负责任,这么多的药都长霉了,你们还不好好地(保管),结果加工药的人哭笑不得,因为本身茅苍术,加工以后表面就有一层白霜,所以称为霜苍术,不是霉变了。
本课程参考用书可通过如下链接购买:
前期课程目录: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麻*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桂枝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紫苏、生姜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香薷、荆芥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防风、羌活、白芷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细辛、苍耳子、辛夷、藁本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桑叶、菊花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蝉蜕、蔓荆子、葛根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柴胡、升麻、淡豆豉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泻火药:芦根、天花粉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泻火药:栀子、夏枯草、决明子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燥湿药:*芩、*连、*柏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燥湿药:龙胆草、苦参、穿心莲、秦皮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金银花、连翘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板蓝根、大青叶、青黛、贯众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鱼腥草、蒲公英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紫花地丁、土茯苓、熊胆、野菊花、红藤、败酱草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解*药:山豆根、射干、马勃、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凉血药:生地*、玄参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凉血药:牡丹皮、赤芍、水牛角、紫草
张廷模:《中药学》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胡、胡*连
张廷模:《中药学》攻下药:芒硝
张廷模:《中药学》攻下药:大*
张廷模:《中药学》攻下药:番泻叶、芦荟
张廷模:《中药学》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
张廷模:《中药学》峻下逐水药:甘遂、大戟
张廷模:《中药学》峻下逐水药:芫花、牵牛子
张廷模:《中药学》峻下逐水药:商陆、巴豆
张廷模:《中药学》祛风湿药:独活、威灵仙
张廷模:《中药学》祛风湿药:乌头、木瓜、乌梢蛇等
张廷模:《中药学》祛风湿清热药:防己、秦艽
张廷模:《中药学》祛风湿清热药:络石藤、雷公藤、豨签草、臭梧桐、桑枝
张廷模:《中药学》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狗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