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药古今研究淡豆豉 [复制链接]

1#

一、典籍摘要: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苦,寒,无毒。主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又杀六畜胎子诸毒。”

《长沙药解》黄元御:味苦、甘,微寒,入足太阴脾经。调和脏腑,涌吐浊瘀。

《名医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珍珠囊》:“去心中懊恼,伤寒头痛,烦躁。”

《本经疏证》:“豆豉治烦躁满闷,非特由于伤寒头痛寒热者可用,即由于瘴气恶毒者亦可用也。”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苦,性寒,无毒,入肺经。主伤寒头痛寒热,恶毒瘴气,烦躁满闷,虚劳喘吸。”

豉之入肺,所谓“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之意也。伤寒瘴气,肺先受之,喘吸烦闷,亦肺气有余耳,何弗治耶?

《本草经解》叶天士:“气寒,味苦,无毒。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豆豉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手太阳寒水小肠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手少阳相火三焦经。气味俱降,阴也。

伤寒有五,风寒湿热温,当其初伤太阳也,太阳经行于头,而本寒标热;故必头痛寒热,豆豉气寒能清,味苦能泄,所以主之也。瘴气恶毒,致烦躁满闷,热毒郁于胸中,非宣剂无以除之,故用豆豉苦寒,所以涌之也。虚劳喘吸,火乘肺也,两脚疼冷,火上而不降也;豆豉苦寒足以清火,清上则火自降,所以皆主之也。

《药性歌括四百味》:淡豆豉寒,能除懊。伤寒头痛,兼理瘴气。(用江西淡豉。黑豆造者佳。)

《饮片新参》:“发汗解肌,调中,治风温症懊。”

《得配本草》:“苦,寒。入手太阴经。调中下气,发汗解肌。治伤寒温疟,时行热病,寒热头痛,烦躁满闷,发斑呕逆,懊憹不眠,及血痢腹痛。得,治痢疾。”

《本草备要》:“宣,解表,除烦。苦泄肺、寒胜热(陈藏器曰∶豆性生平,炒熟热,煮食寒,作豉冷)。发汗解肌,调中下气。治伤寒头痛,烦躁满闷,懊憹不眠,发斑呕逆(凡伤寒呕逆烦闷,宜引吐,不宜用下药以逆之。”

《药性论》:治时疾热病发汗;熬末,能止盗汗,除烦;生捣为丸服,治寒热风,胸中生疮;煮服,治血痢腹痛。

《日华子本草》:治中毒药,疟疾,骨蒸;并治犬咬。

《本草纲目》: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癍,呕逆。

《本经逢原》:以水浸绞汁,治误食鸟兽肝中毒。

《会约医镜》:安胎孕。

《本草汇言》:淡豆豉,治天行时疾,疫疠瘟瘴之药也。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大豆苷、黄豆苷、大豆素、黄豆素等异黄酮类成分。还含有胡萝卜素,生素B1、B2,淡豆豉多糖及微量元素等。

2、作用:本品有微弱的发汗作用,并有健胃、助消化、抗骨质疏松、抗动脉硬化、降血糖等作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