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钱泽,土地湾,红旗猎猎歌漫山;杜鹃花开烈士血,革命精神铸旗杆……”这首土家山歌,唱的是87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简称红三军)在沿河时的情景。
6月16日,乌江山城,夏阳如火。记者驱车来到沿河自治县谯家镇长征村土地湾,走进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感受87年前那一段血与火的光辉岁月。
年5月,红三军由重庆彭水西渡乌江进入黔东,创建了云贵高原上的第一块红色根据地——黔东革命根据地,并选举产生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开创了苏维埃红色政权。
“黔东苏区,永放光芒。”这8个大字,今被铭刻于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纪念馆的围墙上,在耀眼的阳光下闪耀着炫目的金光。
87年时光荏苒,岁月斑驳了砖墙,暗淡了泥瓦,然而黔东革命精神,永远闪耀在乌江之畔,流淌在土家儿女的血液里,化为一股股拼搏奋进的强大动力。
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沿河广大党员干部弘扬革命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取得了精彩成绩: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全部脱贫,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迈向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如今的沿河儿女,在黔东革命精神激励下,正全力以赴围绕“四新”抓“四化”,奋力走好新长征,开创新天地。
百年老屋,见证黔东革命光辉路
6月16日下午,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纪念馆,短短两个多小时便有当地四五个单位的党支部前来重温历史、缅怀先烈。
纪念馆由一栋古老的木质结构四合院改建而成。纪念馆工作人员黎绍明向参观者介绍:这座老屋占地面积1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已有多年历史……
翻阅资料得知,这栋房屋是清同治八年(公元年)由举人田太俞所建,其子孙世袭居住。黎绍明的丈夫就是田家的后人,过去他们一家居住于此。
旧址后依群山,前临碧溪,走进其间但见红墙青瓦,花木幽幽。一间间房屋成为展馆,陈列的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生动展现了87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年秋,红三军撤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历经两年多的艰苦转战,于年5月由重庆的彭水西渡乌江,进入黔东地区。
此后,红三军攻占沿河,收编“神兵”,胜利开创黔东革命根据地,并选举产生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而当时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的办公地就设在这栋百年老屋里。
沿河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历史》一书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年7月21日至22日,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沿河铅厂坝张家祠堂召开。此日,天气晴朗,四周道旁及山头上,到处红旗招展,一派喜气洋洋。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沿河、德江、印江三县选出的各类群众代表和红军代表人。夏曦在讲话中说:“这在贵州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是我们工人、农民出头的日子了……今天我们来开会,就是要推翻旧的地主豪绅资产阶级的政府,成立工人、农民自己的政府。”
7月22日,大会成立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选举出80名委员,32名常务委员。办公地点设在山高林密,地势险峻,可攻可守,可进可退的谯家镇土地湾。
黔东革命根据地包括今贵州的沿河、印江、德江、松桃及重庆的酉阳、秀山等县,方圆余里,当年人口近10万。而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到年9月,下辖17个区革命委员会(区苏维埃政府)和多个乡苏维埃政府。
根据地还组建了5个独立团,其中沿河县内有两个独立团,还收编“神兵”组建黔东纵队,并在此基础上组建成黔东独立师。
黔东革命根据地创立以后,红三军得到了迅猛发展和壮大,为与红六军团的胜利会师创造了条件,有力牵制了大量敌人,为红军主力长征做出了显著贡献。
为了更好铭记历史,3年沿河县委、县政府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原房主异地安置后,建立起专用的革命纪念馆。黎绍明一家搬出祖宅,此后一直在纪念馆作管理员、讲解员。
黎绍明自豪地说:“看着祖上留下的房屋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天大量党员干部和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内心既激动又骄傲!”
烈士遗嘱,写尽投身革命为民情
“孔永安,你今后要好好读书……等到我红军回来,你一定要替我申冤报仇。孔永安,你要与土豪斗争到底……”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纪念馆的展柜里,一张残损泛黄的皮纸上,墨迹清晰,字字血泪。这是蛟岩(小水田)乡苏维埃政府代表孔朝廷被乡团拷打致死前所立遗嘱。
“民国甲戌年,水田坝火烧宅孔朝廷任农会主席代表。”孔朝廷的遗嘱中写到。孔朝廷是土生土长的沿河人,年6月27日淇滩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孔朝廷在其下辖的蛟岩(小水田)乡苏维埃政府任代表。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就要当红军。”红三军进入黔东,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和支持,使得黔东苏区的苏维埃政权迅速发展。
到年10月底共建立20个区革命委员会,多个乡苏维埃政府。其中沿河县境内有12个区革命委员会,下辖40多个乡苏维埃政府,蛟岩(小水田)乡苏维埃政府是其中之一。
年10月,在与红六军团在木黄胜利会师后,为有效地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红二(即红三军)、红六军团主力部队决定东进湘西,开辟新的根据地。
红二、红六军团在研究会师东进方略同时,还研究了如何坚持黔东苏区的斗争事项,认为必须“加强苏区党和武装的领导,开展游击战争,巩固发展原有苏区”,决定成立中共黔东特委,并将原黔东独立师撤散重编新组建红二、六军团黔东独立师。
黔东特委和黔东独立师组建后,把巩固、发展原苏区作为红二、六军团东进战略计划之重要部分;把牵制敌人,策应红二、六军团主力东进作为最紧迫的战斗任务。
年10月29日,红二、六军团约人由南腰界出发向湘西转移。留在黔东苏区的中共黔东特委和红二、六军团黔东独立师约人同苏区人民与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在敌众我寡的情势下,坚持两月余时间,大部分人员壮烈牺牲。
黔东苏区被敌占领后,遭到反动势力的疯狂报复,发出“一人当红军,全家被诛灭”和“凡参加游击队不投案自首的,隐藏红军伤病员不报的,分得衣物财产不如数退还的,给红军带路联系不说的,一律斩尽杀绝”等口号。
在反动军队和地方“清乡队”的严密搜捕下,一批批苏区干部和红军伤病员落入敌手。
孔朝廷被“清乡队”队长黄仁佑抓去,对他捆绑吊打,逼他供出红军情况和交出武器,他“死都不认”,因为身体受到严重摧残,抬回家中因伤势过重,留一遗嘱含恨而死。
“打铁不怕火烫脚,革命不怕砍脑壳;只要干人得解放,为了革命死亦乐。”黔东苏区人民以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坚决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英雄赞歌。
据统计,红三军在沿河其间,共有0多沿河的土家儿女投身革命,参加红军,他们随部队南征北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艰苦奋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老少接力,只为红色精神传后世
翻开长篇小说《野山红霞》,一个个血肉丰满的形象扑面而来,仿佛将人带进了87年前红三军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
《野山红霞》的作者何立高,一名性格豪迈的土家汉子。他用独特的视觉,生动再现了红三军入黔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的那段历史。
今年56岁的何立高,参加工作30多年来,默默坚持挖掘、收集和整理地方历史资料,并用一部部精彩的作品向世人讲述黔东苏区辉煌历程。
《野山红霞》出版于4年,不仅多次获奖,还被改编为“广播剧”,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贵州广播电台等播出。何立高说:“弘扬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作为一名沿河人的使命和责任。”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多年来,沿河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保护红色遗址,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着力让黔东苏区精神永放光芒。
“要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这不光是何立高这样的前辈们的事情,我们年轻人也要肩负使命,把黔东苏区历史和精神讲给更多人听。”沿河的红色文化讲解员张紫寒说。
年出生的张紫寒,爷爷及父母都是共产党员。从小在家庭教育熏陶之下,坚定了她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大学期间入党,毕业后甚至放弃读研深造的机会,毅然选择返回家乡工作。
年8月,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张紫寒,便奔赴脱贫攻坚一线,成为谯家镇谯家铺社区的驻村干部。在此期间,她还兼职从事红色文化讲解。
为了更好地讲述红色文化,张紫寒将《黔东革命根据地史》《黔东苏区永放光芒》等书熟读于胸,在不断学习中了解历史,讲述历史。
今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张紫寒便站在黔东革命根据地旧址,为前来缅怀历史的老红军、退休干部、党员干部及中小学生等讲解了数十场。
“今天诗和远方,是因有革命先烈的用生命和鲜血为我们负重前行。”张紫寒说,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日子,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党员更要不言苦、不止歇,携奋斗之风雷,踏时代之征程。
老少接力,只为红色精神传后世,激励后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今年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沿河要求县级领导干部在“学”上带头,在“讲”上用力,在“做”上动情;基层党组织做到“学”有目标,“讲”有队伍,“做”有成效。同时不断扩大学习群体,创新学习形式,深化学习效果。
该县依托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伍,组建驻村干部、青年志愿者、退伍军人和老党员等队伍余支,通过院坝会、乡村夜话故事会等形式,把党史知识送到群众手中,走进群众心中。
同时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花灯戏、金钱杆、土家山歌等形式说唱党史、感悟党恩;各村、学校还利用大喇叭循环播放红色故事,激发广大群众投身家乡建设、参与乡村振兴的激情。
后继有人,全力以赴走好新长征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6月16日,沿河自治县谯家镇高原社区的16名党员来到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纪念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激情洋溢地唱起了这首红色赞歌。
“今天来到这里重温历史,是为了让大家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前行力量,在乡村振兴中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发展致富产业,推动乡村建设。”高原社区党支部书记赵江琴说。
饮水思源,不忘来路。如今,黔东革命精神已融入到沿河党员干部的血脉里,化为一股股奋力前行的磅礴力量,推动着沿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而80多年前的沿河,“政治不良,民不堪命”,群众生活十分贫困。据《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志》记载,至年,该县境内有农户1.7万多户,其中只有少数农户有土地,70%为佃户和贫农。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政策关怀支持下,老区儿女前赴后继,艰苦奋斗,生活生产得到持续改善。但到年,该县仍有4万多户17.6万余贫困人口。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沿河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集全民之智,聚全民之心,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打硬仗、补短板、拔穷根,着力攻克贫困堡垒。
截至年底,沿河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所有贫困村全部出列,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至零;“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面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贫困群众收入稳定有保障。
勿忘先烈创业苦,后继有人开新局。新征程、新任务、新起点,沿河广大党员干部在重温历史中坚定初心使命,在赓续红色血脉中汲取前行力量,围绕“四新”抓“四化”,奋力推动“四个轮子一起转”。
在新型工业化方面,该县全力推动招商引资,实施新型工业倍增行动,推进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发展新型建材、大健康等产业,构建链式互补、结构合理、集群发展的产业格局。
在新型城镇化方面,该县的目标是精心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持续推进县城区城市治理、生态建设和风貌建设,努力打造为乌江流域最美江城、贵州内陆沿江开发桥头堡、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前沿”。
在现代农业方面,该县着力发展生态茶、蔬菜、食用菌、水果、中药材、生猪、家禽、牛羊及辣椒、生态渔业等产业,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在旅游产业化方面,沿河深挖生态资源、红色文化及民俗文化,全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加快推进休闲县城打造,奋力做好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的融合文章。
山野红霞铭功绩,黔东苏区放光芒。如今的沿河,广大干部群众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围绕“四新”抓“四化”,努力干出一番新事业,奋力走好新长征。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朱邪杨聪施平编辑何涛编审田旻佳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