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红楼梦》中最出色的两位女子无疑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
对于林黛玉的评价,除了有些人认为她小心眼,爱耍小性子,几乎没有异议。
大家的评价一概是出尘仙子一般的人物,娇俏伶俐,惊才绝艳,品行高洁,让人怜爱,让人喜欢。
但是对于薛宝钗的评价,却是两极分化。
喜欢的人喜欢她成熟稳重,乐于助人,做事周到。
讨厌她的人认为她阴险恶毒,心机重,城府深,没有人情味。
尤其是恋爱脑的人,认为她破坏了“木石姻缘”,厚着脸皮攀附贾家。
但是,如果深入地读过《红楼梦》,就可以明白,作者对这个女子和林黛玉一样,是偏爱赞美的。
而且,薛宝钗和林黛玉一样,是“太虚幻境”中的仙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是作者把牡丹这个雅号给了她,牡丹是什么?中国的国花,花中之王啊!
而在所有的花中,能和牡丹并肩的,就是芙蓉,芙蓉是林黛玉。
其次,在“太虚幻境”,曲演《红楼梦》时,薛宝钗和林黛玉用的是同一首曲子。
再次,作者安排她住在“蘅芜苑”,与林黛玉的“潇湘馆”相对应,不相上下。
而“蘅芜苑”中种植的植物,都是比喻君子高洁,与君子相配的植物。
这些都证明,作者对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一样的喜爱,把她俩放在了同一高度。
1、宝钗是牡丹,身份贵重,而牡丹是花中之王。
牡丹是花王,这是众所周知的。
牡丹的花语是:繁荣昌盛,高雅端庄。
自古以来,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就有百花仙子的传说。
百花仙子是花神,专管百花,是百花之主。
在百花仙子之下,还有众多的花仙,每一种花都有一个专门掌管的花仙。
这些花仙都是女仙,其中以牡丹花仙为首。
传说有一年隆冬时节,滴水成冰,女皇武则天喝醉了酒。
她来到花园,看到百花凋零,一片萧瑟,很不高兴。
于是她命令百花在这凛冽的寒冬里开放。
第二天早上,酒醒后的武则天前往花园,惊奇地发现百花果然开放了。
武则天很高兴,带领群臣来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却发现唯有花王牡丹没有开花。
女皇一气之下,将牡丹贬去了洛阳。
没想到,牡丹到了洛阳以后,居然遍地盛开,灿若云霞。
自此之后,洛阳便被称为“牡丹之都”。
这个故事说明了牡丹不畏权贵,傲骨天成的本性。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薛宝钗和林黛玉是首屈一指的女子。
牡丹
尤其是宝钗,一派大家风范,端庄稳重,做事周到,人品贵重,乐于助人。
她的气质有冠于群芳,带领群芳的特性,所以作者把牡丹给与了宝钗。
林黛玉的代表花是芙蓉,芙蓉的花语是:富贵吉祥,圣洁高雅
芙蓉是百花中唯一能和牡丹比肩的鲜花。
原因是芙蓉在外形上和牡丹很相似,而且和牡丹合起来共同代表繁荣富贵。
此外芙蓉中的水芙蓉又代表了“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圣洁高雅品格。
所以从外形上,从花语上,从品格上,牡丹和芙蓉都是花中的上品,是可以并驾齐驱的。
芙蓉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很欣赏宝钗的,而且不吝惜赞美地把花王牡丹给了她。
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
在各位女性抽花签的过程中,大家看看花签的注解上,是以牡丹为尊的,可以命令他人的。
同时在黛玉抽出的花签上,注解的是:“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
也就是说,能够和黛玉才华、人品比肩的,是牡丹,是宝钗。
2、《红楼梦》十二仙曲,宝钗和黛玉用的是同一首曲子。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子给宝玉看了薄命司中“金陵十二钗”的判词。
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第一页画的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图画。
判词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共用的:
可叹停机德,[甲戌夹批:此句薛。]堪怜咏絮才,[甲戌夹批:此句林。]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甲戌双行夹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
脂砚斋的评语说的很清楚,一句薛,一句林。都是可怜可叹的女子。
而且两人的结局都很凄惨,一个是挂在林中,一个是埋在雪下。
此外,在“红楼梦十二曲”中的引子,也是薛宝钗和林黛玉共用一首曲子的。
[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
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这里的“怀金悼玉”指的就是“金钗”,也就是薛宝钗、“美玉”就是林黛玉。
作者称林黛玉为“世外仙株寂寞林”,称薛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
所以,对于薛宝钗和林黛玉,作者是把她们俩并列放在首位的。
如果作者不喜欢宝钗,作者认为宝钗心机重,恶毒阴险,是绝不会把她和冰清玉洁的黛玉并列在一起的。
其实按作者的意思,如果仔细理解,就会发现,实际上是“钗黛合一”的。
也就是说,这两个性格外貌完全不同的出色女子,在作者心中就是一个人。
脂砚斋曾经有过评语:
“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
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作者所写的“太虚幻境”,其实就是大观园,也是百花仙子所在地。
而“金陵十二钗”其实不止十二位女子,应该是一百多位。
所以,黛玉和宝钗都是“太虚幻境”中的仙子,也都是百花仙子,各掌管一种鲜花。
既然如此,作者就不会贬低宝钗,不会把她写成心思恶毒,城府阴险的人。
她一样是美好善良,品行高洁的女子。
不信,可以看看她的住所的布置就知道了。
3、宝钗住的“蘅芜苑”,种的都是芳香高洁、德配君子的植物。
《红楼梦》第十七回是“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在这一回中,有关于“蘅芜苑”的描写,其中有一大段宝玉评论这里种植的植物:
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
阶,或如翠带飘飖,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
贾政不禁笑道:“有趣!只是不大认识。”有的说:“是薜荔藤萝。”贾政道:“薜荔藤萝不得
如此异香。”宝玉道:“果然不是。这些之中也有藤萝薜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一种大约
是茞兰,这一种大约是清葛,那一种是金簦草,这一种是玉蕗藤,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
是青芷。想来《离骚》《文选》等书上所有的那些异草,也有叫作什么藿纳姜荨的,也有叫
作什么纶组紫绛的,还有石帆、水松、扶留等样,又有叫什么绿荑的,还有什么丹椒、蘼
芜、风连。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象形夺名,渐渐的唤差了也是有的。”
这些植物,在很多古人的文章和诗句中都出现过,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九歌》。
比如杜若,也叫杜衡,常被古人用在文学作品中来比喻君子、贤人。
比如《楚辞·离骚》中就有句子:“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屈原说,我在花畦中种了留夷和揭车,间种了杜衡和芳香的白芷。
屈原以这样的充满香草的句子,来表达自身的君子品行和高尚情操。
《甄嬛传》中,甄嬛和果郡王都很喜欢并且欣赏杜若。
而浣碧因为果郡王的缘故,经常在头上带一朵杜若。
就是因为杜若代表了君子的品行,是芳香、高洁的植物。
再比如玉蕗藤,就是甘草的别名。
而甘草又叫“国老”,是最著名的中药之一,有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的功效。
“国老”这一称呼,只有国家的重臣,德高望重的人才可以这样被尊称。
甘草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药,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甘草可以解百草毒,调和诸药,不正和宝钗经常帮助别人排忧解难的品行一致吗?
宝玉在这里所说的植物,都是芳香类的植物,都有引喻为君子的意思。
脂砚斋在其间有评语,指出这些植物都出自《楚辞》和《三都赋》。
《楚辞》大家都知道,主要是指屈原的作品。
而屈原的人品不用说了,从古至今,对于屈原的评价,都是赞美、敬佩之词。
《三都赋》的作者是左思,西晋文学家。因为写的《三都赋》太过有名,诞生了“洛阳纸贵”这个成语。
《三都赋》文采华美,辞藻绮丽,用了大量的香草卉木做比喻,来赞美这三都。
作者用大文学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品格高尚的屈原作品中的香草来装点“蘅芜苑”,
用“洛阳纸贵”的左思作品《三都赋》里的芳香植物装点的“蘅芜苑”让薛宝钗住,
代表了作者对宝钗的评价:她是一个外冷内热,芳香袭人,品行高洁的女子。
尤其是愈冷愈香。
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带着大家逛大观园时,有过对蘅芜苑的描写:
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
外冷内热,是说宝钗外表冷漠,内心高贵,外表看起来不动声色,冷漠无情,
内心里充满热情,能温暖他人,越靠近她,越被她的内热所吸引。
尤其是越遇到艰难的时候,她越能给你雪中送炭。
史湘云如此,林黛玉也如此。其他人更是如此。
如果宝钗是一个阴险恶毒,城府深、心机重的人,怎么能配得上“蘅芜苑”这样高洁的住所呢?
另外,“蘅芜苑”是和“潇湘馆”相对应的地方,装点得都是代表人品的植物。
潇湘馆是千竿翠竹,蘅芜苑是百种香草,用这些植物,代表了这两位女子的不同凡俗,品德高尚,心地纯洁,真是恰到好处。
“蘅芷清芬”就是对宝钗最好的注解和评价了。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