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我们都知道,作为湿热的一种,肝胆湿热的表现有哪些?
口干口苦,总是觉得嘴巴发苦,像是含了黄连片似的,伸出舌头看舌苔又黄又腻,舌边还发红的,这些表现就是肝胆湿热。
现代医学中说的脂肪肝很大程度上就是肝胆湿热导致的。有人顾名思义说,脂肪肝就是肝里的脂肪太多了,所以治脂肪肝要减脂肪,这话没错,但是你肝功能不够强大,脂肪是降不下来的。肝功能为什么不够强大?因为平时吃肉太多,喝酒过量,如果再有经常熬夜,乱发脾气,心绪不畅,肝的功能紊乱了。结果就是湿热堆在肝脏那里,难以排解,久而久之,脂肪肝就形成了。
有一类胆结石也是肝胆湿热导致的。肝主升,胆主降,肝胆气机如果升降失常,就会气机拥堵。气机拥堵以后就会化成湿热,这些湿热聚集在一处,慢慢地凝聚出像石头一样有形的物质,就是胆结石了。
肝胆湿热还会导致身体黄水不退,这种黄,看上去颜色很鲜明,有点像橘子外皮。五脏之中,属肝气最怕郁,但往往又是最容易郁结,而肝胆又互为表里关系,肝胆疏泄不利则胆汁外溢,皮肤就会发黄。
比如,肝硬化同时并发黄疸,外表看上去就是面黄眼黄;还有急性肝炎,身体、眼睛、小便三处都会发黄。再有就是严重皮肤病,流黄水,这也可以看作为肝胆湿热。
《伤寒论》里有一汤方叫茵陈蒿汤,是治疗肝胆湿热的专方,也是千古名方。它可以治疗脂肪肝,可以治疗胆结石,可以治疗黄疸,可以治疗急性肝炎,可以去掉面黄、身黄、小便黄。
茵陈蒿汤:茵陈18克,栀子9~12克,大黄(去皮)6克。
方中的茵陈,有一句话是这么形容的,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中医用药讲究道地,就是中药的采摘时间也会有特别的讲究,不同时节采摘的药物,药效会有很大的差距。茵陈的最佳采药期是在三月间,也就是在春天的时候,它的药性是最好的,过了三月,茵陈长大,就成了白蒿,这个时候,再拿来入药,它就有点力不从心了,再往后只能割来当柴烧。
所以说春天的茵陈是最具有少阳之气的,它调达肝胆的作用也是最好的。
大黄,古人说它是倒仓廪的一味药,什么是仓廪?《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故被称为“仓廪之官”。所以大黄“倒仓廪”,就是把肠胃里的陈年久积排空,大黄攻下,就像将军一样,侵略如火,效专力猛,所以古人也把大黄称为将军。
而且大黄它也能治身体发黄。一般而主,有两种情况身体会发黄,一是气血不足,二是浊阴不降。气血不足的把气血补足就好了,那浊阴不降又是怎么回事呢?老话讲,一碗黄河水,半碗黄沙泥,黄河里的水为什么会这么浑浊,因为它的含沙量啊实在太高了,所以才会黄浊不堪。上文也说了,皮肤发黄是因为肝胆疏泄不利,胆汁外溢,这也可以看作是浊阴降不下去。
怎么才能把浊阴降下去呢?无非就是通肠腑,通过大便排出去。
除了大黄,茵陈也是退黄能手。所谓能者多劳,茵陈不光能疏肝,还可以把黄水通过膀胱“利”出体外。
还有一味栀子,栀子是中药里的清火要药,朱丹溪言,栀子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
栀子是中药材中为数不多的能够清三焦之火的药物,上焦心肺之火,中焦肝胆脾胃之火,下焦膀胱水府之火,栀子一来,就能一一把它们赶走。栀子清火是把火热从上往下降,最后通过小便排出体外。
茵陈从肝胆一直攻到膀胱,大黄从咽喉一直攻到大小肠,栀子从头一直攻到脚,三员猛将,就把万千敌军打得溃不成军,落荒而逃。
但是要注意,这个方子用药皆是大苦大寒,所以脾胃虚弱的人要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