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告诉家乡人,若山中遇见此树,是福气,不要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哪里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1102/4508636.html

黄柏,读音黄檗(huángbò),或音“黄百”亦可,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习称“川黄柏”。剥取树皮后,除去粗皮,晒干。中药书上记载其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经辨证,主治湿热痢疾、泄泻、黄疸、梦遗、淋浊、带下、骨蒸劳热、以及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痈疽疮毒、皮肤湿疹等疾病。

黄柏是一味临床常用中药,现今市场上有“川黄柏”和“关黄柏”两个不同基原的品种,药用茎皮,以皮厚色深者为佳。根据《中国中药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经典名方中黄柏的本草考证》,该研究对历代本草著作中黄柏的种质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黄柏的名称、基原、炮制加工等均发生了演变。

黄柏之所以有川、关之分,与历史流源有关。历史上,黄柏始载于《本经》,历史上称为檗木或黄檗木。“檗”,后来俗作“柏”。剉檗染黄丝。檗,是一种古代染料。关黄柏,历史文献无记载,为资源有据扩展的“新药”,也是当今药材市场的主流品种。后来,为区分新药关黄柏,传统黄柏药材被称为“川黄柏”。由此可看出,从药名中有关产地的信息,很容易识别谁是鼻祖,谁是新秀,以及药材道地性的变迁。

《神农本草经》中已经载有“檗木”,唐宋时期的本草中除载正名“檗木”外,还载有附名“檀桓”和别名“黄檗”,其基原来源于小檗科小檗属植物的茎或根。宋代,“檗木”的基原演变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茎皮。明代,部分本草以“黄檗”为正名,其基原和药用部位保持不变,均以川产者为佳。民国时期“黄檗”之名演变为“黄柏”,并出现川黄柏、关黄柏的品种分化,关黄柏主要来源于芸香科植物黄檗。近代虽然黄柏仍存在品种分化,但市场仍以川黄柏为药用主流。

黄柏与黄芩、黄连被称为“三黄”,但黄芩与黄连中药是取自植物的根,而黄柏则取自树皮。黄柏来自黄皮树,之所以称之为黄皮树,是因为其树皮剥下之后可以看到黄色的一层皮质。黄皮树喜温和湿润环境,常生长于深山老林或山坡灌木丛中。主产于我国西南以及华北等各省区。

植物树干的皮,有水分和营养物质传输功能,而黄柏树皮松软易剥,说明其有保水功能,对植物来说“树皮”是树的最表一层结构,其传输力强,掌控树木的营养物和水分的传输,此与人体当中膀胱经(太阳为表,阳气充足,传输水液)相对应。黄皮树,其气微寒,味极苦,嚼之有黏性。中医认为:苦味为离、在心为火。黏性物质可以说是树之“精微物质”,鲜药材呈板片状或浅槽状,体轻,质硬,制干后,断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

历代医家对黄柏的论述《雷公炮制药性解》:黄柏沉而属阴,故主肾与膀胱诸证。其性苦寒,能泄亢盛之阳,以坚肾部。则水主既盛,阳光自遏,而阴血无火烁之患矣,岂实有滋补之功哉!《冯氏锦囊秘录》:禀至阴之气,得清寒之性,入足少阴肾经,阴虚内热之要药。以至阴之气,补至阴之不足也。《本草思辨录》:色黄入肠胃,皮入肺,微辛亦入肺,气味俱浓,性寒而沉入肝肾,入胃则亦入脾,入肾则亦入心。本经所以主五脏肠胃中结热也,盖苦燥之物,无不劫阴,以黄柏为滋阴之剂者非也。《本经逢原》:生用降实火。酒制治阴火上炎。盐制治下焦之火。姜制治中焦痰火,姜汁炒黑治湿热。盐酒炒黑治虚火。

关于黄柏的论述有很多,但总结古人对黄柏的格物,黄柏秉天冬寒水之气,得太阴中土之化,降相火太过,治火气结上,有调和水火、交济阴阳、从而达到解五脏肠胃中之结热,非滋阴之物,有固阴之功,是阴虚内热的要药。按医家而言:凡苦寒之品,皆伤脾胃,中病即止,这是古人们的共识。而黄柏苦寒坚肾,却不可长期使用,尤其是肾家无火或肾虚、脾虚泻及胃虚食少者忌用。

关于黄柏的炮制方法及运用《汤液本草》:蜜炒此一味,为细末,治口疮如神。瘫痪必用之药。《本草备要》:生用降实火,蜜炙则不伤胃,炒黑能治崩带。酒制治上,蜜制治中,盐制治下(又末乳调,能涂冻疮)。《顾松园医镜》:生用则降实火,丸用则不伤胃。治上酒炒,治中蜜炒,治下盐炒。

关于黄柏就介绍到这了,你认识了吗?此为大名鼎鼎的黄柏,这种植物的树皮作用大,价值珍贵,告诉家乡人,若山中遇见此树,是福气,千万不要砍了当柴火。“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你的点赞、留言与转发,才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