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谈采收和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复制链接]

1#
点滴型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03899.html
1.采收时期 化学成分作为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其在药用植物体内的形成积累,不仅随植物不同年龄有很大变化,而且在1年之中随季节不同、物候期不同亦有很大影响。如金银花花蕾7个生长发育时期干物质积累动态依大小次序为:银花期大白期金花期凋花期二白期三青期幼蕾期;金银花花蕾中主要有效成分之一绿原酸在7个生长时期的单蕾中含量具有动态变化:从幼蕾期到大白期逐步增加,于大白期达高峰,之后开始降低。大白期花蕾中绿原酸的含量大约是幼蕾期的1.2倍、银花期的1.5倍。此外,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同一种药材,其所含化学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差异甚至非常显著。2.炮制 气(性)和味都是每味中药所固有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气(性)味结合构成了中药的性能要素,既能反映某些中药的共性,又能反映各药的个性。炮制对中药的气(性)味具有明显调控作用。(1)增强、抑制或改变药气(性) 炮制往往会使中药药性发生变化,如淡豆豉、麻黄、紫苏水制性偏温,青蒿、桑叶水制性偏凉。“寒者益寒”“热者益热”时,通过“以寒制寒”“以热制热”可以扶其不足,增强药性,如黄连经胆汁制后苦寒之性加强,更宜清泻肝胆实火。多数情况下需要“以热制寒”或“以寒制热”来抑制药性之偏,如栀子姜汁制后苦寒之性降低;黄柏、大黄、黄芩酒炙后寒性大减;萸黄连(吴茱萸汁制黄连)寒而不滞,善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连吴萸(黄连水制吴茱萸)热而不燥,善温中止痛、降逆止呕。部分中药在经炮制后药性可发生根本变化。如竹茹微寒,姜汁制后性平;生巴豆性大热,“制熟后,其性变寒”;半夏“生微寒,熟温”;生地黄甘寒,制成熟地黄时则转为甘温之品;生艾叶性凉,凉血止血,艾叶炭性温热,温经止血;生甘草性偏凉,以清热泻火解毒见长,炙甘草性温,更宜补脾益气、润肺止咳。(2)改变药味 蜜炙多增加甘味,酒炙多增加辛味,醋炙多增加酸味,盐炙多增加咸味,炒炭、煅后多增加涩味。如木香性温、味辛苦,以行气止痛力强;煨木香辛味已减,性温、味微辛苦涩,以温中止泻见长;生白矾味酸,煅成枯矾则味变酸涩。(3)影响升降浮沉 性温热、味辛甘者,属阳,作用升浮;性寒凉、味酸苦咸者,属阴,作用沉降。“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炮制对中药的四气五味有影响,从而可以改变其作用趋向。通常酒制性升,姜制则散,醋制收敛,盐制下行。(4)影响归经 炮制能够影响中药的归经。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等。如醋制柴胡、香附重在疏肝止痛;盐制知母、黄柏,引药入肾,用于肾阴不足、虚火上炎之症。《本草纲目》云:“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黄柏性寒而沉,生用则降实火,熟用则不伤胃,酒制则治上,盐制则治下,蜜炙则治中。”运用不同辅料炮制可达到一药多效的作用,如黄连“治肝胆实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肝胆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末调水炒”。炮制对每味中药药性的调控不尽一致,往往偏重于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其中某方面发生变化,也会导致其他方面发生相应改变。炮制对药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且多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通过炮制来调控中药药性,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常用有效手段。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