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600岁的故宫里,赏苏轼大展澎湃在线 [复制链接]

1#
<

紫禁城岁之际,备受瞩目的苏东坡大展如约而至。年9月1日至10月30日“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在故宫文华殿开展。展览通过78件(套)文物精品,全面展现文学家、书法集、文人典范的苏东坡形象,带领观众回到那个文化昌盛的时代。

举办以文物为载体,展现苏轼艺术造诣与其人格风范的展览,故宫还是头一次,苏迷们可以大饱眼福啦!

本次展品以故宫博物院藏品为主,时代跨度从北宋至近现代,类别涵盖书画、碑帖、器物、古籍善本等。展览分为四个单元。

01“胜事传说夸友朋”

通过苏轼及其师友的作品,展现苏轼的交游圈与他所处的时代。

苏轼《新岁展庆帖》北宋纸本行书

欧阳修《灼艾帖卷》北宋纸本行楷书

丁观鹏《西园雅集图》轴清纸本设色

02“苏子作诗如见画”

通过苏轼和后世书法家所书写的苏轼诗文作品,以及后世画家根据苏轼诗文作品所创作的绘画作品,展现苏轼的文学造诣。

苏轼《三马图赞并引残卷》北宋绍圣四年(年)纸本行楷书

文徵明《前后赤壁赋卷》明嘉靖二十六年(年)纸本楷书

宋人《赤壁图》南宋绢本设色

03“我书意造本无法”

通过苏轼师法的前人作品、苏轼本人的书法创作以及后世临仿苏书的作品,展现苏轼的书法艺术及其影响。

苏轼《治平帖卷》北宋纸本行书

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卷》后汉乾祐元年(年)纸本草书

陈奕禧《临苏轼寒食帖》清康熙三十一年(年)纸本行楷书

04“人间有味是清欢”

通过表现苏轼生平逸事的书画作品,以及苏轼抒发性灵的小品文,展现苏轼的生活情趣与人生态度。

仇英《竹院品古图》明绢本设色

图片就先贴到这里

喜欢的朋友就去现场转转吧~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千古文人苏东坡,不但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同时,因其豁达的人生态度,散发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苏轼的仕途很长,足足有四十一年,然而,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被朝廷流放在外。

清拓东坡像团扇页

元丰三年(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处境十分艰难。黄州团练副使,本就是一个虚职,朝廷还下旨让其“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仕途不顺,外加刚刚承受了五个月牢狱之灾,令苏轼身心俱疲。

蓝瘦,香菇......给好朋友私信一封诉诉苦——“老来百事懒,身垢犹念浴。衰发不到耳,尚烦月一沐。”(《安国寺浴》)

《定惠院二诗草稿卷》(传)苏轼被贬到黄州第二年(元丰三年)所作,抒发自己遭遇贬谪时的心情,感叹人生无常。

苦闷是暂时的,闲来无事,苏轼有大把时间学习与思考一个问题——养生。他深受道家清静无为思想的浸染,修内功、炼外丹、采草药、钻研医理,与方外之人交游……

“功名如幻何足计,学道有涯真可喜。”每天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抑郁之气消解了大半。

丁观鹏《西园雅集图》轴(局部)

修习养生之道,先生颇有些心得。在黄州期间,苏轼结合前人理论,创造出了一套吞咽唾液的内丹修炼法。具体如下:先盘坐闭目,配合意念,调整气息。用舌接唇齿,内外漱炼唾液,先不下咽,在配合意念调息,漱液,反复三次,然后低头下咽,气送入丹田。

“内外漱炼……反复三次……”,没有看错,养生,苏子可是认真的!

后来,苏轼被贬至海南儋州,闲暇之余还将自己的养生理论进行了系统升级,写成《续养生论》,这一篇被认为是先生最难懂的文字。

《治平帖》前的东坡先生像

顺境中锦衣玉食,落魄时,苏轼也能洒脱的面对各种困境,不断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在黄州,经济窘迫,了解到当地猪肉极贱,东坡先生便充分发挥美食家的天赋,发明了远近闻名的“东坡肉”。

来到海南,情况依旧糟糕,这里既无肉,也无米无面,可把苏轼愁坏了。好在当地百姓爱戴他,猎人时不时地送来些野味,东坡先生菩萨心肠,常常垂涎欲滴却不忍下咽,他还专门写了一篇《夜猎行》表达自己的观点。

王诜《渔村小雪图卷》

一次,渔民给他送来一筐牡蛎,苏轼的烹饪才能终于得以施展。他让儿子苏过把牡蛎肉挖出来,用些味料调成浆,与肉调拌,放入水中,再加适量米酒一起煮熟。又取个头大的牡蛎肉在火上烤干,放入口中,津津有味。

美餐一顿之后,苏子写了一篇题为《食蚝》的短文,赞不绝口:“食之甚美,未始有也。”末了,他还不忘幽默一把,告诫儿子切切保密:“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日子过得虽苦,苏轼却自得其乐。海南盛产椰子,先生不仅喜欢喝椰子水,还把椰子果壳制作成椰子冠,作为服饰佩戴。

彼时远在天涯海角的苏轼或许想不到,他的椰子帽在日后竟成了时尚单品,火遍士大夫圈子。“士大夫近年效东坡桶高檐短,名帽曰子瞻样。”(《师友谈记·椰子帽》)

苏轼一生跌宕起伏,留下了许多逸闻趣事。东坡超然物外、乐观豁达的人格魅力,使他每每都能和民众打成一片。

据说海南期间,一次访友途中遇雨,东坡便向农人借斗笠和木屐穿上,农人争相笑看,而苏轼坦然处之。笠屐像成为后世描绘苏轼形象的一种经典范式,用来表现其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生活态度。

明代画家朱之蕃的《临李公麟画苏轼像轴》,是苏轼画像中的精品。其所据粉本传为苏轼友人李公麟之作。

苏轼有着多年的贬谪生涯,然而他并不灰心丧气,每到一地,总想着造福一方百姓。身处险恶贬谪之地,东坡先生与民同甘共苦,“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正是他的人生态度。

苏轼初到海南时,岛内恶疾流行,而民众又缺少医药知识。“此间海气郁蒸,不可言”。为此,他专门向居住在广州城的王敏仲索要黑豆,制成辛凉解毒的中药淡豆豉,为民治病。自此,当地百姓纷纷种黑豆,后人称为“东坡黑豆”。

沈时《烟江叠嶂图》

元丰八年(),苏轼知登州(今蓬莱)军州事,只有五天时间,即奉调回京。五天,苏轼实地走访体察民情,写了两篇“调查报告”,递交朝廷。

一是《乞罢登莱榷盐状》,文章指出:百姓晒盐,必须卖给官府,官府统一发售,贪弊成风,建议盐户自行发售,官府收税。此议被准,百姓得以享受福利直至清末。

另一篇《登州召还议水军状》,根据登州的边防战略地位,要求修筑工事,加强战备。

五天时间,两宗大事。

为了缅怀他的卓然建树,当地民众在蓬莱阁修了一座苏公祠,争相传颂:“五天登州府,千年苏公祠。”苏轼去世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可见先生在百姓心中的分量。

这样有担当、有才华、有魅力的人,又怎能不受到大家的热爱呢?

苏轼画像(传宋李公麟绘,清朱野云摹绘,清翁方纲题款)

本文内容综合自微故宫、耳朵里的博物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