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河不是河。
土河没有河。
土河是一个位于黔北西部习水县十万大山里的小山村,一个从贫困村迈向全面小康的美丽村庄。
11月27日一大早,记者从习水县城乘车出发,半小时后,来到习水至仁怀的老公路边上,一个不太宽阔的小坝子,静躺于两山之间。桑木镇土河村便位于此。
刚下车,镇*委副书记、*法委书记朱明利和村支部书记穆升*热情地迎了上来。
*色外墙的村办公楼,二楼和三楼的横墙上“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小康不达、誓不罢休”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两幅红色的标语赫然醒目,门口的小广场上,五星红旗在风中猎猎飘扬。
这些日子以来,按照县、镇的“作战图”“时间表”,村里的*员干部在忙于脱贫攻坚“清零行动”与“巩固提升行动”。
这场脱贫攻坚,过程艰辛且“山河巨变”。
最有说明力的莫过于数据:
共有13个村民组户人的土河村,自年起,历经4年脱贫攻坚改穷路、调穷业、挪穷窝、换穷貌等“十面合围”,到年脱贫出列,贫困人口从户人下降到19户58人,贫困发生率从28.37%降到2.12%。
年下降到1.29%。余下符合*策性兜底的14户36人也将在今年全部兜底“清零”。
到今年,全村农民可支配收入从六年前的不足元增加到元。
一“降”一“升”数据变化的背后,彰显的是*和*府的好*策,凝聚的是*心民心,迸发的是合力攻坚的力量,夺取的是一个省级一类贫困村从全面脱贫到迈向乡村振兴的胜利。
“变化来之不易。”
“都是大家干出来的。”
在乡亲们看来,土河的今天,是赶上了好时光。
站在村委会门口眺望千亩荷塘,虽已是冬天,但透过片片残叶,仍能感受这里夏季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景。
穆升*领着记者一行,沿着一条木栈道,穿行于荷塘之间,一边感受体验一边介绍着这里的变化:过去,这里是一坝“烂包田”,雨季,穿着雨鞋也寸步难行。种的庄稼几乎都是水稻、苞谷和喂猪的苕藤杂粮,到了冬天,土地闲置一片冷荒。如今,这里全部种上了莲藕,夏赏花,秋采藕。
指着荷塘,穆升*算了算账:同样是一亩田,过去种水稻可产七八百斤谷子,收入不到元,而今采藕斤,按每斤3.5元市场价格算,除去成本可纯收入元。
“塘里还喂有小龙虾,20多元一斤呢。”穆升*补充说。
土河村的“荷塘”产业,走的是一个渐变发展过程。
“年开始,我们村支部5个*员,带头租了7亩田种莲藕,干给村民看。”
“第二年扩大到30亩。”
“第三年扩大到亩。”
“直到今天扩大到亩。”
“也曾遇到过失败。”穆升*说,开始没经验,种出来的莲藕连八角钱一斤也难卖得出去,但还是坚持了下来。
正是这份坚持和干劲,给土河村带来了发展的转机。
作为习水县少数民族最集中的村寨,这里居住着余位少数民族同胞,先后被列入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少数民族团结示范村。这是一张值得打的好牌。
这期间,正值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大决战全面拉开,桑木镇*委、*府和土河村村支两委借势而上,主动申报“苗乡荷塘”景区,民居风貌改造,村庄环境整治,产业扶贫,先后赢得数千万元项目资金。
随后,土河村又在上海市普陀区结对帮扶习水的机遇中,获得万元的沪遵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
“撸起袖子加油干。”穆升*说,AAA级景区的成功打造,土河迎来发展的春天。
山青,荷红,小桥,流水,一条长约10里的景区长廊,扮靓了多米海拨的土河村。
这里离习水县城和桑木镇*府所在地,均不过10来公里,加之离蓉遵高速、江习古高速、习正高速、省道、县道不远,“致富路”连通了乡亲们的“致富梦”。
村民们很快办起乡村旅馆、餐馆,引得习水县城、重庆及周边镇乡的游客纷至沓来。
返乡村民穆富贵,这个55岁的庄稼汉,外出打工多年,三年前回家过年一看,眼睛亮了:路通了,环境美了,土河咋像个大花园?
于是,和兄弟一商量,花了30多万元修起了一栋小洋房,将闲置的房屋租给公司,开起了农家乐,做起了避暑房。
返乡回来的可不止穆富贵。外出打工的王小琴也回来了,修好了房屋,开起了超市。外面打工终究是漂泊,如今土河的旅游火起来,既参挣钱又能照顾老小,何乐而不为?
迄今,全村改造旧房发展乡村旅游的有11家,开乡村旅馆的44家,今年来土河村的游客超过10万人次,单是餐馆的直接收入就超过万元。
走过一座小桥,有一处农家乐,到了冬天这个季节依然开门迎客。今年夏天,这里住满了来自重庆、泸州的避暑游客。据主人讲,客人住着觉得舒服,直到9月初才离开。
土河村的桥边或路边,不时可见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农耕的草雕或石雕。年,土河景区开始筹建,重点打造千亩荷塘和红苗风情园。从无资源到培育资源,从无文化到挖掘红苗文化,农旅结合,发展文游模式,利用区域内保存良好的广阔山体、湿地、森林、乡村等生态空间,实施田园景观再造。
“年正式对外开放,年由企业投资提档升级,突出极具本土红苗民俗体验式旅游景观。”镇*委书记马剑飞介绍,目前,已完成一期、二期工程,景区建起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旅游公厕,开发新建客栈、农产品电商中心、围猎场展示厅。初步形成“一塘”(千亩荷塘)“一道”(自行车赛道)“一宿”(民宿)“一饮”(餐饮)“一园”(草莓果园)“五个一”格局。
为了让旅游经济火起来,镇、村每年还举办芦笙、刺绣、红苗服饰、斗脚舞以及“踩山节”活动。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让村民的荷包渐渐鼓起来。
“我们土河旅游的优势是‘风、花、雪’。”穆升*边开玩笑边解释:土河风大,因此夏季凉爽,吸引游客前来避暑;荷花盛开时节,吸引客人前来赏花;因海拔高冬天常下雪,也能吸引城里人来赏景。
“还差个‘月’字。”记者开玩笑说。穆升*笑道:“山村空气质量好,夜宿土河,何愁望不见满天星月?”
说笑间,穆升*显得很自豪。
其实,土河人的获得感远不止这些。
脱贫攻坚,让全村建成一连串的通村公路、旅游公路、荷塘木栈道、自行车道、小康路、连户路,实现%组组通硬化路、户户%通连户路、路路%建立管护机制三个“百分百”。与此同时,安全饮水解决了,电灯更亮了,通讯完善了。
这几年,全村危房改造户,老旧房改造4户。人居环境整治户,改厕、改厨、改圈及室内外整治,%全覆盖。
不仅有“面子”,更有“里子”。
桑木镇*委、*府把土河村作为全镇的示范点,重心放在提升群众产业增收上。
土河村有林地4亩,退耕还林亩,荒山荒坡4余亩,森林覆盖率达62%以上,是林下养殖的好地方。
“由于思维的局限性,以前,土河村土鸡养殖多为散养不成气候。”朱明利说。
“整合资源,龙头带动,农旅一体。”镇*委书记马剑飞说,土河村除了*策支持,更需要外引内联、抱团发展。
于是,村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累计投资余万元,建设了余亩林下生态土鸡养殖基地。
在具体操作中,以“三变”改革为抓手,整合山林、田、土、荒山、荒坡等资源,按每亩田0元、土元、个人林地元、集体山林元量化入股租赁给公司统一生产经营,前3年按不低于流转价格优先分配,营利后按入股比例再次进行分红。公司获利,村民得实惠,村集体有积累。
而穆升*的丰收账,还有很多。
全村发展有机红粮亩、生态烤烟亩、肉牛养殖存栏1头、黔北麻羊存栏3只、生猪养殖4头、蔬菜种植亩、中药材油厚朴1亩,剩余劳动力输出人......这个村的当家人,底气十足。
走在黑油油的进村沥青路上,穆升*感慨地说:“从以前的烂泥路,到年变成3.5米宽的泥土路,年扩成4.5米的砂石路,年又硬化成了沥青路。这条路见证了土河村的发展。”
土河不“土”。
土河有“道”。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尹长东王其伦
部分图片提供:习水县桑木镇**办编辑何涛编审杨韬